鳳陽花鼓說課稿
鳳陽花鼓說課稿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鳳陽花鼓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一、說教材
《鳳陽花鼓》是音樂課本中六年級下冊的一首安徽民歌,它旋律優美流暢,節奏鮮明生動,曲調抒情具有敘事性,歌舞相結合,富有濃郁的安徽花鼓的地方風格。
1、導入新課過程:教師清唱《茉莉花》和《太陽出來喜洋洋》請同學們回答出這兩首歌曲分別是哪里的民歌?由此一步步展開新課,介紹這首民歌產生的時代背景與當地的風土人情。
2、學唱歌曲過程:通過集體發生練習,新舊歌曲的對比,有感情的朗讀歌詞,難點的教唱講解,老師范唱,學生輕聲跟唱,集體齊唱,個別獨唱等步驟有效地使學生掌握新歌。
3、表現協作過程:讓熟悉這首歌曲的學生各自拿著民族打擊樂器為旋律伴奏,其余學生用手拍打節奏并演唱著歌曲。即演唱組和節奏組進行互動創作。
4、深入小結階段:總結本課內容,激發學生熱愛民族歌曲,熱愛祖國,珍惜現在,把握未來。
5、下課禮儀:學生在《鳳陽花鼓》的音樂聲中走出教室。
二、說教法
通過唱歌教學和欣賞教學,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安徽民歌的特點,結合節奏,歌詞,打擊樂器的創編伴奏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符合少年活潑,富有民族的特點。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意識,還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通過欣賞教學,使學生增進學習音樂的興趣,增強參與音樂活動的意識,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鑒賞,表現,創造,想像能力。
三、說學法
全面貫徹和落實新課標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中體驗到音樂的美,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充分利用音樂藝術的集體表現形式和實踐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在群體中的協調能力。
四、說教學目標:
1、通過學唱歌曲《鳳陽花鼓》,讓學生了解安徽民歌的風格;
2、通過簡單節奏伴奏,使學生能用鼓、鑼為歌曲《鳳陽花鼓》伴奏;
3、通過新舊鳳陽花鼓音樂的對比,使體會到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珍惜好時光。
五、說教學重難點:
1、感受新舊鳳陽花鼓音樂的.不同之處;
2、歌曲《鳳陽花鼓》中稱詞的演唱。
六、說教學程序:
開始我便請同學們欣賞民歌---同學們,剛才大家進教室的時候聽到的民歌它們的名字是什么,是什么地方的民歌?
《太陽出來喜洋洋》(四川民歌)
《茉莉花》(江蘇民歌)
這樣的一個開頭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民歌的興趣、
接下來我又設計了一個介紹的環節:鳳陽是安徽省的一個普普通通的縣,卻有樣東西很出名,那就是"鳳陽花鼓",鳳陽花鼓又叫雙條鼓,最初表現為兩個人,一人擊鼓,一人口唱小調。歌詞都是較為悲切的內容,舊時鳳陽旱澇災荒不斷,許多人唱著花鼓,乞討為生,鳳陽花鼓成了討飯的象征。下面大家就來聽聽這首舊時的《鳳陽花鼓》。聽聽它在訴說什么?
通過這樣的一個設計引起學生對"鳳陽”及"鳳陽花鼓"的興趣,為下面學習歌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我又設計了音樂對比、顏色對比、圖片對比等教學環節,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鳳陽的變化及今天的鳳陽花鼓成了喜慶的象征。
學完歌曲以后,我又設計了一個創編的環節,讓學生為歌曲創編節奏,這樣極大的發揮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節奏與演唱的結合,全班同學分成演唱組和節奏組,進行唱奏表演。運用不同的伴奏并改變速度,力度等來表現歌曲。
小結本課:
今天我們學習了《鳳陽花鼓》這首歌曲。也對祖國美麗的安徽有了一些了解,我們要熱愛我們的民族,喜愛我們的民歌,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繼承和發揚具有我們民族特色的文化。中華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下課禮儀:
學生在《鳳陽花鼓》的音樂聲中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