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帳單》教學反思
《媽媽的帳單》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媽媽的帳單》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媽媽的帳單》教學反思1
當前,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父母、爺爺和奶奶都把孩子當做小皇帝、小公主,關懷備至,寵愛有加,讓這些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一些孩子養成了只想索取、不思回報的不良習慣,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不是大發脾氣,就是無理取鬧,甚至離家出走,鬧得家庭不能安寧,還給社會造成了不安定因素。
父母含辛茹苦地養育子女,子女就應當孝敬和感恩父母,回報父母。古詩云:“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講的就是要尊敬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古人尚且懂得感恩,我們生長在新時期,更應懂得感恩,做到感恩。
讓每個孩子都學會把感恩放在首位,真正體會家長、老師、同學之間的愛,認識到做人的真正道理,引導他們最大可能地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自己的終身發展打下扎實基礎。讓每個生命個體學會感恩,學會做一個有健康思想道德的社會公民。我們學的課文《媽媽的帳單》時,我讓學生對比兩份帳單的區別時,學生們異口同聲的說;“媽媽一分錢也不要,真偉大”。我聽了以后,就問學生:“孩子干活有報酬,媽媽干活為什么沒有報酬呢?”同學們沉默不語,寂然無聲。我接著引導啟發學生,說:“既然報酬是零,說明是沒有價格”。我剛說完,同學們立刻明白了我說的話,就爭先恐后地說:“媽媽的愛是無價的,是無私的,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學生們終于明白了我說的話。于是我就讓學生課后觀察記錄父母每天忙碌的事情,從煩瑣的家務到緊張的工作,計算出父母每天為自己洗衣服、燒飯、接送自己上學放學、幫助輔導作業需要花的時間。課堂上,讓學生交流有關父母疼愛自己的感人故事,在觀察和交流中,學生感受到了父母的愛無處不在。正是有了父母的細心呵護,自己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繼而鼓勵孩子們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把感恩的真心付諸于實際行動。比如給父母梳梳頭;給父母洗一次腳;跟父母談談學校里的趣事。這樣把課內學習和課外行動有效地結合,實施感恩教育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許多父母感受到自己的孩子長大了,懂事了。學生也從中體會到了孝敬父母和關心他人的快樂。
在水中放進一塊小小的明礬,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們的心中培植一種感恩的思想,則可以沉淀許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許多的不滿與不幸。只有心懷感恩,我們才會生活得更加美好。相信我校會在感恩教育這條路上走出一片美麗風景。
《媽媽的帳單》教學反思2
《媽媽的帳單》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通過學習,讓同學們認識到母愛的無私,由于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多,父母親都把自己的兒子當成寶,一直在默默地付出自己無私的愛,但是,大多孩子在享受父愛、母愛的同時,卻忽略了自己也該回報一下父母親。
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反復讀課文賬單,仔細體會到小彼得的媽媽的帳單上是 0芬尼,蘊含著媽媽對小彼得的無私的愛。在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也談談自己媽媽對自己的愛,孩子們的興致也很高。在第一次進行教學時,個別環節太費時間,有些問題沒有意義,比如“小彼得這個懂事的孩子,他怎么會想到給媽媽開賬單?”也對一些問題的設置位置進行了調整,比如第一次安排在研讀賬單后的“如果你是小彼得,你會想起什么?”調整到課文總結時。“你什么時候會感到羞愧”這個問題改為“羞愧是什么意思?”在調整了教學環節后,我進行了第二次的公開課。
在這次公開課中有優點也有不足。對于略讀課文,能夠讓學生充分讀兩份賬單,并理解賬單的內涵。并讓學生體會兩份賬單的不同,抓住媽媽的賬單,體會媽媽賬單中的愛,讓學生再次有感情地讀賬單。然后通過小彼得的一些動作詞語,體會他此時的心情,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注意關鍵詞。此外,在這次教學中還是有不足之處。在課堂上的引導還不夠,平時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不到位,導致學生回答問題總是不完整。
《媽媽的帳單》教學反思3
【教學目標】
1、尋找并理解體味文章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
2、把握文章巧妙的構思、獨特的視角。
3、感受文章中母親對子女的無私深切的愛。
【說明】
這是一篇情節生動、富有趣味的小小說,很容易引起預備年級學生的興趣和喜愛,母子間的故事也能讓他們聯系生活產生思考。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看,全文雖然短小,但字詞句的運用上有感點、有言外之意、有表達感情豐富之處,都可引導學生去感受。同時,作為一篇小說,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發展變化也讓人感慨萬千,尤其是母子倆截然不同的帳單既是對比,又是映襯,而蘊涵在其中的就是無私深切的母愛,也是全文最耐人尋味之處,是學習的起點和終點。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情境導入
提出問題,設置情境。
理解帳單含義,為父母開一份撫育自己所花費的帳單,并與文中帳單比較。
引導學生站在父母角度思考,回顧父母在自己身上所付出的財力人力。產生差異,與課文中的帳單形成對比,引起思維沖突。
梳理情節
品味詞語
從情節的鋪墊、展開、高潮、結局幾部分入手,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有言外之意或感情豐富的詞句。(例學習建議中的詞語) 圍繞情節發展變化,尋找出反映小彼得相應的內心變化的詞句從而把握其心理活動發展和文章巧妙的構思。
學生把握情節的發展無非通過內容的概括或尋找文中的相應詞句來感悟,教師在適當的時機可滲透小說要素的知識,幫助學生從對語言的感受過渡到對語言文字理性的認識。
深入研讀
“媽媽的帳單”參與討論,點撥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
從帳單來探究母愛的表現內容(物質、精神等形式)再挖掘出母愛的本質—無私深沉(若能聯系到單元主題更好)。
文章明明寫了兩份帳單,題目卻叫“媽媽的帳單”,這份困惑應是全文最中心最本質的問題,當然必須通過課堂討論解決。除此之外,學生對中心主題的理解應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這份帳單應是教師組織學生鉆研文本、水到渠成的依據。
課后作業
小彼得讀著媽媽的帳單,“感到羞愧萬分”,請你為他設計一段100字左右的內心獨白,展現他當時復雜的內心活動。 回家完成作業。
這是一份擴寫練習,在把握人物心理活動的基礎上展開想象,用書面語言文字來表達,也是深入體會作品,在實際情境中發展語文能力的一種方式。
【基礎練習】
1、積累成語并造句:如愿以償、小心翼翼。
2、從全文看,“彼得是一個商人的兒子”有何含義?與之照應的有哪些句子?
3、媽媽看到帳單后為什么“什么話也沒有說”?你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嗎?
4、從哪些心情和動作可看出彼得收到媽媽的帳單后“羞愧萬分”?
5、你認為文中哪些字詞運用得既貼切又精彩,舉一例說明。
【教學反思】
結合課文 設計導入
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媽媽的賬單》是一篇國外短篇小說,文中兩次出現母與子分別開給對方的賬單。因此,理解兩份賬單不同的含義是此文學習的重點。于是新課導入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請每位學生站在母親的位置,角色互換,為十幾年來家庭為自己成長付出的代價開一份賬單。這個課堂任務一布置,同學們紛紛興致勃勃地列起清單來,頓時,林林總總的數額出現了。出乎意料的是,有好幾位學生的賬單上都出現了“無數元”或“不計其數”的字樣。恰好與文中母親開出的“0”芬尼形成鮮明對照,一個是無限大,一個是無限小,但它們之間卻被濃濃的愛劃上了特殊意義的等號。于是我們的語文課就在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數學等式中展開,學生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挖掘等式背后的深意。
《媽媽的帳單》教學反思4
《媽媽的賬單》是新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講的是小彼得幫媽媽做事后向媽媽索取報酬,媽媽給了小彼得報酬后也給他一份賬單,小彼得從媽媽的賬單中感悟到了自己的不當行為,把錢還給了媽媽的故事。
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對“兩份賬單”進行比較,讓學生感悟其中的含義,并靈活地結合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反復誦讀文本、對比兩份賬單中進行說話、朗讀訓練,并感悟到母愛的無私、無價,讓學生懂得親人之間的愛很珍貴而不求回報的,要主動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回報父母的愛。
首先在導入時利用特殊算式0>60設下懸念,充分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讓學生帶著極大的興趣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初讀感知,先讀小彼得的賬單,讓學生回答讀了這份賬單后有什么發現。說出彼得是個聽話的孩子。繼續追問你是從哪看出來的,讓學生回到文本中去找。我把重點放到了媽媽的賬單上。出示媽媽的賬單,讓學生細讀并說說這兩份賬單之間的區別,學生很容易發現的就是共計,一個60芬尼,一個0芬尼。
然后繼續發掘,打開怎樣回報父母的愛的話題,引導學生談一談自己幫父母做過什么事,今后還能再做些什么回報父母的愛?。同學之間可以相互議一議。這樣,語言和情感就能在廣闊的精神空間產生共鳴。
當然,在本課的教學中還有許多對自己不滿之處,其主要表現在:學生自由學習的時間比較少,指導學生閱讀的環節上不到位,大都是以師生對話、問問題進行,學生質疑也把握不好。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領悟到:人在鍛煉中成長!在實踐中收獲。
《媽媽的帳單》教學反思5
在精品課程教學中我上了《媽媽的帳單》這一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我安排了一課時。本文主要講述了小彼得向媽媽寫帳單索要報酬,他的媽媽接到后反過來也寫了一張帳單給彼得,使彼得知道了自己的錯誤這樣一件事。
雖然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但在教學時我也進行了生字詞的教學。整個過程以兩份帳單為重點。讓學生不斷的品讀,通過對比,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當小彼得看到了媽媽了帳單的后又感受了什么?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在這一連串的問題之后,學生對母愛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懂得了母愛是無價的,也是無私的。再結合課文盡行拓展走進小彼得的內心世界,最后讓學生來寫寫:你今天回家想自己布置一項什么作業?以此激起學生的感恩之心并付諸行動。第二天我通過和學生聊天中知道有很多同學回家后,都不同程度地完成了自己給自己布置的課外作業,有的幫媽媽做家務活,有的給了媽媽一個愛的擁抱,有的給媽媽獻上一束鮮花,有的向媽媽說句“我愛您,媽媽。”我想我的教學目標也達到了。
當然在這過程中也存在很多的問題,最主要的是教材關鍵時沒有很好的挖掘下,對文本的鉆研還不夠。
一、教學過程中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二、感悟語言,要讓學生多讀,并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
三、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思路。
《媽媽的帳單》教學反思6
《媽媽的帳單》是一篇獨立閱讀課文,通過學習,讓同學們認識到母愛的無私,由于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多,父母親都把自個的兒子當成寶,一直在默默地付出自己無私的愛,但是,大多孩子在享受父愛、母愛的同時,卻忽略了自己也該回報一下父母親。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自個反復默讀課文,仔細體會到小彼得的媽媽的帳單上是 0芬尼,蘊含著媽媽對小彼得的無私的愛。在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孩子們也談談自己媽媽對自己的愛,孩子們的興致很高。有的說:“我的鞋子壞了,是媽媽帶我去買。”有的說:“我發燒了,是媽媽帶我去吊針。”還有的說:“下雨了,是媽媽給我送來了雨衣。”……后來,我又問:“你為媽媽做過什么?”課堂里出現了短暫的沉默,過一會兒,有幾雙小手舉起來了,有的說:媽媽下班回來,我替她拿拖鞋。有的說:我幫媽媽按摩。……幾個同學說完后,課堂又出現了沉默,看著同學們低下頭的樣子,我知道他們在思考、在慚愧……后來,我笑著對孩子們說:“沒關系,今天回去后再好好幫媽媽做一些事,做個懂事的孩子,好不好?”大家都說:“好”最后課堂在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聲中結束。我認為自己在上這堂課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觸發了學生的情感,讓情感成了溝通老師與學生,學生與父母之間的紐帶,引導他們朝著真、善、美的領域去發展,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