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三十則讀后感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論語三十則讀后感篇一
宋朝宰相趙普研讀《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所以學《論語》對學習及做事很有幫助,我就找出書架上的《論語》書開始了第二次閱讀。
起初,我認為《論語》不是整篇的文章,連貫性不強,比較零散,不便于記憶,有些句子不能理解,故運用起來也不能自如。這第二次閱讀,感到有了新的理解,《論語》中的句子聽起來很深奧,但仔細一想,他講的都是一些生活中,學習上的基本的道理,孔子及其弟子說的話,多是從其自身出發,很接地氣,符合實際。
比如對于“孝”的論述,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比如,對于治學的論述,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還有對于誠信的論述,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等等,都是說的生活中的道理。所以,讀《論語》,要多從自身實際出發進行比照、思考、理解。學《論語》可治國,我沒有考慮那么高,我覺得更適合來觀照自己,幫助自己修身養性。
《論語》已經兩千多年了,但讀起來,感到他離我們并不遙遠,他說的就是當下。讀著讀著,就覺得書中說的許多道理就是當今社會做事的準則,書中說的就是身邊的某某人。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能近取譬”“切問而近思”,多讀幾遍,多想想,反思身邊的人和事,就會字理通順,學有所得。
論語三十則讀后感篇二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一段,是我學的最好的,接下來,我為你們解釋一下:
子貢說:“貧困而不對人阿諛奉承,富貴而不驕傲自大,這怎么樣?”孔子說:“這樣也可以,但還不如貧困而樂道,貴富貴而好禮的人。”
子貢說:“《詩經》中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說明這個道理吧?”孔子說:“賜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因為我告訴你這一層意思,你能進一步領會到那層意思了。”
現在,我們社會中,也有這樣的人:
有些人家庭貧困,卻沒有對人阿諛奉承,卻在那里歡樂,一人一種對生命,對生活樂觀的激情。有些人富貴,但并沒有驕傲自大,而對別人實施好禮的人。之后,我們社會的小朋友們都在背《詩經》,《詩經》這本書給我們很多道理,教導我們怎樣做人,怎樣面對生活,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們只要領會了這個一個意思,以后的路,我們就會領悟更多道理,在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
在學校里,老師也給我們教做人的道理,不要阿諛奉承,也不要驕傲自大,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所以這句話值得我深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論語三十則讀后感篇三
最近,我讀了《論語》,當我讀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時,不由全身一震。我孝敬父母了嗎? 不孝敬父母的人如同狗和馬。
可見孔子是多么痛恨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古時候有“小黃香,能溫席”、包丞為母辭官,近代又有陳毅為母親洗腳的故事。這些感人的故事,這些偉大人物的崇高品德,令我自愧不如。以前我很不注意孝敬父母,放學回家從不跟父母打招呼,動不動就耍脾氣,甚至還對父母大呼小叫。現在想起來真是大錯特錯了。今后我一定要學習古人孝敬父母,從一些生活小事做起,從小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做到:
1、要聽從父母的教誨,不辜負他們的期望。
2、子女要體貼父母長輩,作子女的應該懂得要力所能及地多分擔一些家務勞動,要善于理解父母。父母有時身體不適,作子女應該盡心盡力地照顧他們。
3、外出時要和家長道別,回家時先向父母問號,吃飯時,先請父母入座,替父母盛好飯菜。
4、小學生不僅要孝敬父母,更要孝敬祖父母和外祖父母,放學回家先到祖父母房間問安,幫他們做一些點煙遞茶的小事,給他們講一些校園里的所見所聞,吃飯時,先扶他們入座,恭恭敬敬地遞上碗筷。
論語三十則讀后感篇四
孔子主張勤儉而愛人。勤儉愛人體現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張輕徭薄稅,弟子冉求幫助季氏聚斂財富,他憤然宣稱:“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節儉,即使“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也“樂在其中矣”(《論語·述而》)。他主張治理國家“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的這些思想,為后世所繼承,在中國封建社會為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主張仁愛。
“愛人”就是對一切人的尊重和愛敬之情,把人當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對待,即”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顏淵》),“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時代已出現,意為二人以上的人與人之間親密友善的關系。,孔子繼承了仁的基本內涵并作了重要發展,明確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愛。“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第七
《論語》是從生活中來的,也應該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實踐它。否則,《論語》對我們來說僅僅是一些古奧的文字而已。
像董子竹先生那樣,鉆研《論語》多年,然后帶著火藥味地和別人爭論仁義君子。我是不太贊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