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故鄉》讀后感200字 魯迅故鄉讀后感100字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魯迅《故鄉》讀后感200字 魯迅故鄉讀后感100字篇一
首先,魯迅先生在回憶少年閏土的時候,描繪了一個鄉村孩子活潑可愛能干的形象,閏土知道鄉下很多趣事,也使魯迅先生對鄉下產生了向往。在少年時代,魯迅和閏土的意識中根本沒有少爺和仆人之分,都是哥弟稱呼。
而魯迅在這次回鄉途中所見到的二十年后的中年閏土,卻沒有一點兒時的活潑了,甚至從他身上看不到一絲少年閏土的影子。在魯迅先生對閏土的外貌描寫中可以看出中年的閏土十分貧窮,貧窮使他不像一個中年人,而更象一位老年人,生活的重擔壓得他抬不起頭來。
魯迅先生是這樣描寫中年閏土的:“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地叫道‘老爺??’”從這幾句話中,我看出他長大之后為自己的貧窮而非常自悲,他從心里自然地感受到自己與魯迅的距離,完全沒有了兒時與魯迅先生的兄弟情誼,成年閏土就是這樣的一個形象。
從閏土身上,我看出舊社會的黑暗和勞動人民苦難的生活,我為我生活在一個新中國、一個新社會而感到幸福。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
童年的魯迅,仿佛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么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厘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歷,我們也要知道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提起故鄉,立即會想起童年諸多的故事,無論當時故鄉給予了多少苦痛,回味時更多的是笑與淚。對“故鄉”的情感不單單是人與人之間一般的感情,更多是沾染著個人色彩的精神感觸?!豆枢l》一文中,重回故鄉的種種感受都是建立在故鄉在少年時留下的記憶基礎上產生的,而那種記憶是美好的,難以磨滅的。就如同閏土的形象始終是可愛的少年,但現實卻總會打碎原有的美好,前后截然不同的人事帶來出乎意料的情感體驗,造成不同情感的矛盾。這樣的感情不是簡單純粹的,是繁雜的,“剪不斷、理還亂”,卻又無從逃避,帶著不言而喻的需要慢慢地品、慢慢地讀,慢慢在腦海中將情絲織成一幅畫。
故鄉并沒有那般夢幻的風景,卻總被描摹成一幅畫,只是色彩的濃淡不同,都始終是藝術。魯迅用《故鄉》這篇小說紀念他的故鄉,但故鄉實則沒有什么可紀念的,終究是過去的夢幻被現實的碎成齏粉,留有悲傷和懷念。魯迅的文字并非只是哀傷的嘆息,往往對未來也殘存著夢想和希望,希望后輩能夠擺脫歷史的禁錮,在一個美好的新天地中生活。正如文末寫道:“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p>
小說中的故鄉,一個是少時記憶中的,一個是現在的,也是極其現實的。
記憶中的故鄉以少年閏土的形象為中心,描繪了令少年神往的境地: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月下是海邊的沙地,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少年閏土有一副“紫色”的圓臉,脖子上帶著“明晃晃”的“銀白”色項圈,海邊有五色貝殼,“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還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在這里,沒有一種色彩不是鮮艷的,明麗的,任何兩種色彩之間的對比都是鮮明的,它們構成的是一幅“神異”的圖畫,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耙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薄ⅰ霸铝恋紫?,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它幽靜而不沉悶,活潑而不雜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和諧自然,是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世界。
回憶中的“故鄉”并不僅僅是一個現實的世界,同時更是一個想像中的世界,是“我”在與少年閏土的接觸和情感交流中想像出來的一幅美麗的圖畫。它更是“我”少年心靈狀態的一種折射。這顆心靈是純真的、自然的、活潑的、敏感的,同時又是充滿美麗的幻想和豐富的想像力的。它沒有被“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所束縛,而是在與少年閏土的情感交流中舒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給自己展開了一個廣闊而又美麗的世界。
少年的“我”是純粹的,少年閏土也是純粹的。他們之間的關系不是用封建禮法關系組織起來的,是平等相處的玩伴,是一種友誼,而非主仆。少年閏土的概念里“我”不是一個身份高貴的“少爺”,少年的“我”也不會意識到將閏土當作奴仆。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流是暢通無阻的,是沒有任何顧忌和猶豫的。重讀他們之間的對話,便可以感到他們之間的交流是無拘無束的,并沒有太多的利益思考。少年閏土來到城里,“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少年“我”通過與少年閏土的談話,也像看到了過去自己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世界。
總之,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這個世界實際是少年“我”美好心靈的反映,是少年“我”與少年閏土和諧心靈關系的產物。但這種心靈狀態不是固定的,那種美好的幼時友誼也無法得到永恒的維系。生活讓閏土變了,“我”自然也變了,之間的情感一下子復雜起來,相處也變得越發困難、沉重起來?;氐焦枢l,但卻失去了曾經記憶里的故鄉,失去了當年的玩伴,失去了幼時的美好記憶。
魯迅《故鄉》讀后感200字 魯迅故鄉讀后感100字篇二
魯迅的故鄉在魯鎮,一個鋪滿石板路的地方,每一塊石板都顯得古老,這是它生命的原點。小時候他在這里長大,長大后他又曾來過這里,回憶過這里。小時候這里是他無憂無慮的童年,于是他童年的記憶就是美好的。長大后,他順著記憶的線又來到這里,人變了,物變了,與從前已有了一道深深的隔膜,觸動了他內心深處的痛楚,于是魯迅先生把他的吶喊與彷徨注入進了他以故鄉為背景的一篇篇文章之中去。
這樣一本名叫《故鄉》的書,收錄了他的14篇以故鄉為背景的小說與雜文,每一篇文章都在做著文字藝術的改革,他的文字,在對著社會批判,深深絡印在了我的心中。魯迅所處的時代,是悲慘的,于是他在揭露著每一個靈魂,每一種病態社會之中底層的事物。他的寫作,你可以不接受,卻一定會欣賞。
《故鄉》是一篇短篇小說,也被收錄進了這本書中。我第一次讀它只是略讀,故事情節卻印象深刻。我被故事中從友情到隔膜的情感震住了,我被那窮與富,那勢力的黑暗的氣氛給震住了。作者兒時的朋友閏土,他曾經與閏土一同玩耍,聽閏土講許多新鮮的事。那時,是天真爛漫的童年,他的身旁,是一個少年閏土。作者那時是一只尚未出籠卻渴望知道與認識這世界的小鳥,閏土那時,便是他了解外面世界的眼睛。他們那時還是朋友,作者的語言輕松,他對這個朋友,有心底之中的祝福,希望看到長大后的一個幸福的閏土。但是,長大后的閏土的光景卻是凄涼了。
而這篇文章真正令人悚然的,并不是與他們的少年時代相對比的貧苦與艱難,令我的心真正顫然一動的,是那聲分明的“老爺”。魯迅回到家鄉,物是人非,他彷徨了,他發現家鄉的一人一事,都變得陌生了,聽到閏土這凄凄的一聲“老爺”,令人的心麻木了,驚恐了,彷徨了。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與長大后的對比,揭露了貧窮的生活與社會最底層的麻木,又讓我想到了書中的另一篇文章《祝?!贰?/p>
“什么是吃人?”是我看完《狂人日記》以后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卻在這篇文章之中找到了答案?!俺匀恕敝傅氖且环N淪陷,還是社會最底層的女性的淪陷。從妻子到傭人,從傭人到改嫁的女子,丈夫和新生孩子相繼去世,她,淪落成了乞丐。病態的社會,是這樣吃人的吧。文章中的作者、祥林嫂與魯鎮上的人是三個不同的靈魂,他們互相滲透在一起,一滴一滴滲透出后面的故事。情感,在文章中卻顯得不重要了,卻穿聯著這整篇文章,對祥林嫂的可憐與恐懼。當新年里家家都喜氣洋洋之時,卻有一個落魄的老人倒下,被一幫勢力眼的人嘲笑著,說她是不祥的`象征,“吃人”的社會呵。
魯迅的故鄉,有他小時候的天真浪漫,也有他重新來到這里的彷徨。他雖然沒有像托爾斯泰、雨果等作家那樣,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傾注到一本長篇小說之中去,去小說之中揭露與吶喊,卻在這樣較零散的思想里,創作出了屬于自己的故事。
魯迅的文章,有如蕭條的早春,它盼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周圍萬籟俱寂。于是,他的文章就是先知的聲音,先知的吶喊。魯迅大膽揭露這社會的現實,揭露人性的腐敗和陰暗,但他心里卻祝福著這個社會的兒童,大聲地為新時代吶喊著“救救孩子”,且祝福著未來的孩子之間連接著的新的友誼。
魯迅《故鄉》讀后感200字 魯迅故鄉讀后感100字篇三
讀完魯迅先生的《故鄉》這篇文章,我最想說說文中的閏土了。
魯迅在文中回憶閏土時講了一個活潑能干的少年形象:“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是一個典型的南方英俊少年形象。在家族的一次大祭祀中,閏土和魯迅認識了,并成為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雖然他們家境不同,那時,閏土的家境雖然不是很好,但是他知道許多事,見多識廣。而魯迅家境很好,是個地主少爺。卻整天被困在四角的天空里。閏土向他講了許多稀奇的事:獾豬、刺猬、猹、角雞、鵓鴣……使魯迅難忘。
但二十年后,當他們再見面時,閏土竟然還叫他“老爺!”書中是這樣描寫的: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二十年了,怎么這樣叫?以前是以哥弟相稱的好朋友。魯迅感覺他和閏土間隔了一層透明的屏障。是永恒的,不可破碎的。
在那時,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等導致閏土十分貧窮,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從書中的外貌描寫可以看出,閏土家境十分不好,再加上六個孩子,唉!
魯迅的《故鄉》還表達了一個意思:自由。自由是美好的。是啊,沒有了自由,就算給我1000個億我都不換,在《少年閏土》片段中,魯迅寫道:??!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從這一句中我感受到魯迅在那時是多么渴望自由?。?/p>
比起現在,我們自由的生活,無憂無慮,豐衣足食。一到下課就和同學們鬧,不可能像閏土和魯迅呢樣有著隔閡。
魯迅《故鄉》讀后感200字 魯迅故鄉讀后感100字篇四
最近,在工作之余翻看魯迅散文集,認真研讀了其名篇《故鄉》一文。讀罷,我內心在感到溫馨的同時,也對人生的奮斗之路也有了更深的體會和認識。魯迅先生的“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至理名言,依然讓人深思和遐想。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今天,我所理解的“路”,可能要比魯迅《故鄉》一文中的“路”更復雜些。
路,地上的確本沒有路,只是靠人們腳下踏破坎坷與艱險才得以探索出來的。在我看來,路,是一種目標達到的標志,任何有路的地方,它的前方總有一個目標設在哪里。其實,路是與人們的欲望和追求聯在一起的。
路,是意欲的延伸,是實現愿望的擴展,它存在人們的思想中。地球上的任何一個方圓,路的設置與修筑都是人們在頭腦中,經過欲望與目標、認知與現實互動才得以形成的。路,是有用的,它的作用就是承載人們學會行走和實現通達的目標。
路,一直在考驗著我們的心靈。當我們學會用腳走路的時候,其實心路就開始漫漫延伸。尤其隨著年齡、知識的增長,為了實現自己的愿望和目標,我們可能還要去學會走不同的路。路程的長短,曲折或平坦等,都與各自的人生境遇有關。這也提示著我們,要敢于分析和正視自己所選擇的路,包括我們的欲求和情態。
不是每一個人的路都走得那么順利??赡軙L雨飄零、泥濘不堪,甚或跌落懸崖,橫栽險壑。但只有樹立行走目標,堅定理想信念,克服任何艱難險阻,才會走出屬于我們自己的路。這條路,是別人難以嘗試和開拓的。而且當別人行走在你用身軀和血淚夯筑的路上,都會欽羨你的腳印和路上的基石。這正是路的作用。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看著別人走出了一條路,大家才學著一起走他一樣的路。即使走得是同一條線路,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但最終走出來的路卻是不一樣的。因為,我們選擇的路與是個人的訴求、經歷、氣度、情狀相關的。我們所走的路,兼備了共性和個性特征。共性的路,只是存在我們的內心,大家共同要探尋的,就像我們在學習之路上都要去實現成才,但真正成才的目標,在于我們每個人行走在腳下的路。這是個性的體現,別人也踏不上你的路。
只有學會走路,才會走出別人沒有的路。我們將要走自己的路,而這條路的起點,就在我們的心頭,它的盡頭是漫長延伸的。我們只有堅毅地踏上去,無論人生碰到任何煩惱和“霧霾”,始終帶著自信的云彩和星光,日夜趕路,才會走出自己的風采!
其實,再次回想魯迅先生對“路”的定義,其所蘊含的希望和奮斗之義,也是我探尋人生之“路”的本源,正如魯迅的精神為后輩人樹立了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前行的路。(韓薇)
魯迅《故鄉》讀后感200字 魯迅故鄉讀后感100字篇五
魯迅在他的《故鄉》一文中描述了一個他和閏土美好的童年,令人無限向往,但其結局卻顯得很悲慘,兩個原本友誼很深的孩子,竟變成了一對熟悉的“陌生人”。讀了這篇文章后,我才明白了:原來時間可以撕碎兩個人的友誼。
歷史總是不斷地重演著,我和我的好朋友張凡不正好與魯迅和閏土一樣嗎?
總以為我們的友誼堅如磐石,深比大洋?,F在看來,那只是我們年幼時的幻想罷了。
我和張凡年齡差不多。小時候,我經常和他一起在村子里亂逛,我們會為在一起捅掉了一個馬蜂窩而高興。我們也經常一起爬到桑樹上,盡情地享受著桑棗的美味,直到嘴唇、牙齒變為紫色為止,這時我們會望著對方紫色的嘴唇而大笑。我們也常常在一起分享個人的小秘密,比如,他曾經告訴我他“喜歡”的女生的名字,我也告訴了他我“喜歡”的女生的姓名。到現在,我想恐怕仍是只有我們兩個人知道這兩個女生的名字,我不確定他現在是否還記得這件事。我們也曾發生過小矛盾,但不超過幾小時便和好了。在這七年的時光里,我們像親兄弟一般,他到哪里,我就到哪里??傊?,有他的地方便有我。
到了初中后,我和他的關系發生了急劇的改變。也許是我有了自己的目標,只顧著學習,放假時也很少到他家去,一個人在家里看書,做作業,漸漸地疏遠了他,也許是我們都長大了、成熟了。我們再也不會兩個人在一起,因為那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情,那是浪費時間,我們再也不會將自己的小秘密告訴對方了,我們開始學會了將心靈半敞著來面對對方,我們會覺得將自己的秘密封存在自己心里比較好一些。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和他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了,去年寒假,我和他僅見過一次面,當我們在一起聊天時,我們也和閏土一樣恭敬起來了,當他說起一些學校的事情的時候,我只是隨著笑幾聲,那種笑仿佛是完成命令式的笑,不到一個小時,我們要說的都說完了,仿佛再也沒有什么可聊的了。從那次見面后,我到現在也沒有再見過他一面了。童年時的那種歡聲笑語的場面已蕩然無存。我很想和他恢復到小學時那種親密的關系,但仿佛就像一切都已經注定好了的一樣,我和他走在已設定好的路上,他向東,我向西,我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如果命運可以由自己選擇的話,我愿和他永遠停留在小學那段時光里,我真的不想看到七八年的友誼就這樣結束了。
我不敢想象,十年、二十年后,我們的關系會變得怎樣……
的確,時間可以撕碎兩個人的友誼。
魯迅《故鄉》讀后感200字 魯迅故鄉讀后感100字篇六
讀了魯迅的小說,我印象最深是那篇《故鄉》,而此書中印象最深的還數那最后一段話“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p>
這句話對當時和現在都有獨到的詮釋。首先是對《故鄉》這篇文章。它主要是想告訴人們空有希望不去奮斗,那希望也就無所謂有,而如果為了希望去奮斗,那希望也就無所謂無。如果人們都為了希望去奮斗,那么就能實現自己的希望,實現自己的理想,迎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換句話說,就是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實踐,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沒有。雖然實現"希望"困難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實踐,就有實現的可能??偨Y的說就是,希望之路是走出來的路,是實踐出來的路,是探索得來的路。
其次是要說說這句話單單對故事里的人的總結。魯迅和閏土而是都是伙伴兒,長大后,魯迅的機遇與抱負好,比起閏土來,的確是闊點。但這并不意味著閏土不抱有希望。魯迅的希望是倡導白話文,鞭策封建禮儀;閏土的希望是溫飽,一家幸福。個人有個人的希望,這些希望本沒有對錯之分,好壞之分,都是美好的希望。加之兩個人都為之奮斗,可兩個人的境況卻不同。但是這好像是命運如路一般,你不走你不會知道它的盡頭是哪里。人類活了這么久,昭示的各個命運都已出來了,這不得不引人默嘆,人的命運就像注定一般,前人的路足矣。不過想一想宏兒與水生,魯迅先生當然不希望宏兒和水生也像自己與閏土一樣之間有如此深的隔膜,由此可以看出末句話也似魯迅先生的一種無奈,他不希望自己與閏土所走的路也是宏兒與水生所走的路。同樣那個豆腐西施顯然也是一條路,從文中也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并沒有對她進行鞭策,的確,魯迅先生充分尊重每一個命運,正如他所表達的每個命運也有各自苦難形成的經歷,至少也是個過程。
然后我要談談這句話與魯迅先生一生的信奉的關聯。魯迅先生倡導白話文運動。我想他認為,本來就沒有什么白話文,也不存在要不要倡導白話文的爭端。白話文原本就是中國人在長期語言文化的積淀與發展,說不出它發展所謂的時間,所謂的地點以及所謂的人。換句話說,白話文的形成過程無所謂有,無所謂無,只是自然而然的形成。并且魯迅先生相信,白話文也是一條實實在在的路子,說它的人多了,寫它的人多了,用它的人多了,大家廣泛的使用它也會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
最后,我還想,對我們來說,這是一條經驗之路,這不是強求,前人都會自然的碰碰、探探、走走,經過長期的積累,就必定意味著經驗的形成。
不過,我還覺得,末句改成這樣會更好: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就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不成為路。也許這樣反著說,反倒更符合魯迅先生諷刺激進的文筆,表意也不失清晰,可體現部分人隊白話文的不尊重。但是,這也僅是己見,值得商榷。
中國有個很溫暖的詞語叫落葉歸根。漂泊了一生的人,到了垂暮之年,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過那種享樂于田園生活的恬淡,閑適生活,是多少人求之而不得的啊。就像作者,自此一別,已是一生。就像無根的浮萍,就算在自由,能游遍千山萬水,也始終沒有一個最終 的歸宿,能讓他由身到心安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