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閱讀理解答案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愚公移山閱讀理解答案篇一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18。解釋下列加點的詞。(4分)
⑴固不可徹( ▲ ) ⑵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 )
⑶何苦而不平( ▲ ) ⑷河曲智叟亡以應( ▲ )
19。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甚矣,汝之不惠!
20。與 “以殘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3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b.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c.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d.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1。從文中畫線句子看,你認為愚公“愚”嗎?為什么?(3分)
18.⑴通,變通 ⑵窮盡 ⑶愁 ⑷通“無” 評分標準:每處1分,第⑷題直接寫“無”,也不扣分,共4分。
19.你太不聰明了! 評分標準:整體意思答對,關鍵詞“惠”、“甚”翻譯正確,得3分;“惠”、“甚”翻譯錯誤,每詞扣0。5分。共3分。
20. d 評分標準:共3分。
21.不愚。因為從這個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艱難、堅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長遠、發展的目光,盡管憑他個人能力不能實現目標,但他堅信只要后代子孫堅持奮斗,總有一天會移掉大山!評分標準:表明態度,得1分;不怕艱難、堅持不懈,得1分(只寫到了‘堅持不懈”也給1分);具有長遠的目光或“發展的目光”, 得1分。意近即可。共3分。
愚公移山閱讀理解答案篇二
閱讀下面兩篇文言短文,完成1~8題。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乙】鐵杵磨針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碧赘衅湟猓€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鐵杵 ( )
(3)始一反焉( ) (4)媼自言姓武 ( )
2.【甲】文中下列幾組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且焉置土石 無隴斷焉
b.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應
c.懼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d.操蛇之神聞之 告之于帝
3.翻譯下面的句子。
(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譯文】
(2)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譯文】
4.由【乙】文演變的民間俗語為
5.這兩個故事,給你怎樣相同的啟示?(2分)
6.李白勤學苦讀,終成詩仙。請再舉兩個我國古代名人的勤學事例。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
8.【甲】文寫山的高峻、遺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對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參考答案]
1.(1)將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說
2.d
3.(1)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動,回去后終于完成了自己的學業。
4.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5.【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這樣才能成功。(符合題意,語言簡明通順,言之成理即可)
6.【示例】匡衡 鑿壁偷光 / 孫康 映 雪照讀 / 車胤 囊螢讀書等。 (要求寫出真實姓名,事例言簡意賅。)
7.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8.從側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難的決心、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孫的宏愿。
愚公移山閱讀理解答案篇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1.解釋下列加粗的詞。
①固不可徹_______________
②子子孫孫無窮匱也_______________
③何苦而不平_______________
④河曲智叟亡以應_______________
2.翻譯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與“以殘年余力”的“以”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b.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c.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d.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從文中畫線句子看,你認為愚公“愚”嗎?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通,變通;②窮盡;③愁;④通“無”,沒有。
2.你太不聰明了!
3.d
4.不愚。因為從這個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艱難、堅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長遠、發展的目光,盡管憑他個人能力不能實現目標,但他堅信只要后代子孫堅持奮斗,總有一天會移掉大山!
愚公移山閱讀理解答案篇四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1)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2)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3)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a. 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 b.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 雜然相許 吳廣以為然 d. 以君之力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閱讀理解答案篇五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來源:]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2分)
①雖我之死 ▲ ②一厝朔東 ▲
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與例句中加點的詞意義、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 (2分)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a.河曲智叟亡以應 b.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c.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d.何以戰?
3.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有人說,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對于這一點,你是怎么理解的?請簡要談談你的觀點及理由。(2分)
1. (2分)①即使 ②通“措”,放置。
2. (2分) d
3. (2分)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再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
4. (2分)能結合原文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愚公移山閱讀理解答案篇六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下面題目.(共12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
⑴ 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毛:
⑵ 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
⑶ 懼其不已也 已:
⑷ 無隴斷焉 隴斷 :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⑴ 甚矣,汝之不惠!
⑵ 何苦而不平?
【小題3】在人和山這對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愚公認為:子孫無窮,人力 無限,而山不加增,人定勝山;智叟認為:人是“殘年余力”,山卻高大難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談談你對二人的評價。4分
答案
【小題1】毛,通“苗”,“草”的意思;亡:通“無”;已:停;隴斷:被高地阻斷。
【小題2】你太不聰明了! 有什么擔心挖不平呢?
【小題3】略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自己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比如本題中“毛”“亡”都是通假字,要注意理解。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2】
試題分析:根據文章的語境,了解句子大意,準確理解關鍵字詞。第一句是倒裝句,要按現代漢語的習慣翻譯,第二句的反問語氣要翻譯出來,最后疏通語句。所學課文,做過翻譯練習要加強記憶,可直接寫出譯句。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分析兩個人物所站的角度,即一個是“靜止”地看問題,一個是“發展”地看問題,從這個方面談感想。
考點: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能力層級為探究f。
愚公移山閱讀理解答案篇七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來源:]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來源:學+科+網]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7.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2分)
①雖我之死 ▲ ②一厝朔東 ▲
18.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與例句中加點的詞意義、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 (2分)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a.河曲智叟亡以應 b.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c.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d.何以戰?
19.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2分)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有人說,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對于這一點,你是怎么理解的?請簡要談談你的觀點及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2分)①即使 ②通“措”,放置。 18. (2分) d 19. (2分)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再增高加大,愁什么挖不平呢? 20. (2分)能結合原文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愚公移山閱讀理解答案篇八
閱讀課內文言語段,完成小題。(12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的詞:(4分)
(1)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 (2)懼其不已也 ( )
(3)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 (4) 無隴斷焉 ( )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2)何苦而不平?
小題3:從課文學習中我們知道,陰陽二字在和山水名稱相連時,多指和山水相關的方位,如河陽漢陰等。我國很多城鎮名稱就是這樣形成的。請分別寫明下列城市所處山水的位置。(2分)
(1)江(長江)陰
(2)衡(衡山)陽
小題4:比較愚公之妻與智叟對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說說有何不同之處。(2分)參考答案:
小題1:(1)草木 (2)停止 (3)窮盡 (4)隔絕 (每空1分,共4分)
小題1:(1)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2)愁什么挖不平呢?(4分, 每小題各占2分)
小題1:(1)在長江的南岸 (2)在衡山的南面 (每小題各1分,共2分)
小題1:他們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愚公之妻是出自于關心而獻疑,但她并不反對移山,是想讓愚公考慮到在移山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早做準備。而智叟則反對移山,是對愚公的責難、譏笑、挖苦和阻止。(2分)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義,平時應多積累、牢記,那么回答此題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現在的意思解釋,解釋時結合所在句子進行。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句子翻譯,一般以直譯為主,注意不要用現在的意思解釋.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文化常識。陽:山的南邊、水的北岸;陰:山的北邊、水的南岸。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找出愚公之妻與智叟對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的句子: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然后再進行比較分析。
愚公移山閱讀理解答案篇九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節選自課文《愚公移山》)
(1)懲山北之塞()(2)雜然相許()
(3)投諸渤海之尾()(4)始一反焉()
句子: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翻譯:
7.4分。(1)苦于(2)贊同(3)之于(4)通返,返回
8.4分。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
9.4分。愚公之妻的話在于表示疑慮和擔心(擔心山移不走,且焉置土石);智叟的話顯然是鄙視和嘲笑,笑愚公不自量力(連山上的草都動不了一根,能把土石什么樣呢?)
愚公移山閱讀理解答案篇十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磨針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碧赘衅湟?,還卒業。媼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巖。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鐵杵 ( )
(3)始一反焉( ) (4)媼自言姓武 ( )
2.【甲】文中下列幾組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無隴斷焉
b. 懼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 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應
d.操蛇之神聞之 告之于帝
3.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譯文】
(2)太白感其意,還卒業。
【譯文】
4.由【乙】文演變的民間俗語為(1分)
答:
5.這兩個故事,給你怎樣相同的啟示?(2分)
答:
6.李白勤學苦讀,終成詩仙。請再舉兩個我國古代名人的勤學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8.【甲】文寫山的高峻、遺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對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2分)(1)將近 (2)正在 (3)同“返”,往返 (4)說 (各0.5分)
2.(2分)d
3.(2分)(1)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 。(1分)
(2)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動,回去后終于完成了自己的學業。(1分)
(注意譯準“固” “徹” “感” “卒”,其余譯對大意即可給分)
4.(1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5.(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這樣才能成功。(符合題意,語言簡明通順,言之成理,即可視情況給分)
6.(2分)【示例】匡衡 鑿壁偷光 / 孫康 映 雪照讀 / 車胤 囊螢讀書等。 (要求寫出真實姓名,事例言簡意賅。各1分)
7.(2分)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各1分)
8.(2分)從側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難的決心、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孫的宏愿。
愚公移山閱讀理解答案篇十一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齜,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1.解釋下列加粗的字。
⑴懲山北之塞( )
⑵吾與汝畢力平險( )
⑶河曲智叟亡以應(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⑴甚矣,汝之不惠!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從“愚公移山”這則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懲:戒,這里是“苦于”的意思。⑵險,險峻的大山。⑶亡,通“無”。
2.⑴你太不聰明了。
⑵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
3. 要點: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艱難險阻。②做事要發揮集體的力量。③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④對不同意見要以理服人。⑤有志者事竟成。(意思對即可)
愚公移山閱讀理解答案篇十二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于愚公移山,人們的態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眾,其家人______,其妻______,甚至鄰人之遺男也______;另一方面,也有反對者,智叟就______。(用原文填空)
3.根據你對本文的理解,說說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靠您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怎么樣呢?
2.雜然相許 獻疑 跳往助之 笑而止之
3.不畏艱難,堅持不懈。
愚公移山閱讀理解答案篇十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請解釋下面加粗詞的詞義。
亡:①河曲智叟亡以應( )
②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
③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 )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讀了這則寓言故事后,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請聯系生活實際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亡通無,沒有;②滅亡;③逃跑。
2.冬夏換季,(他們)才往返一次。
3.示例:要像愚公一樣不畏艱難、堅持不懈地頑強拼搏,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當代社會充滿了機遇和挑戰,我們想成就一番事業,不可避免要面對許多困難,所以繼承并發揚愚公精神在當代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意對即可)
愚公移山閱讀理解答案篇十四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小題1】本文是一篇帶有_______(文學體裁)色彩的寓言故事,選自《 》。(2分)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小題3】本文結尾寫操蛇之神“懼”和天帝“感”的目的是 。
從文中我們懂得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小題1】神話(1分)《列子·湯問》(1分)
【小題2】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不如。
【小題3】從側面反映愚公移山的決心不可動搖。
克服困難必須要下定決定,并堅持不懈地奮斗。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注意提示不要連題也不看完,就匆匆忙忙的填上“寓言”,被日??荚嚨亩ㄊ绞`。此題主要是日常加強記憶。
考點:識記文學常識。能力層級為識記a。
【小題2】
試題分析:翻譯這個句子注意“固”和“孀妻”的解釋。文言文翻譯一般采用直譯。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山神“懼“和天帝“感”,是文章的側面描寫,還是反映愚公移山的堅定不移;小題的第二問要聯系全文考慮:愚公“年且九十”全家移山,并且移山的工程非常大,工具簡陋,運土來回的路程遙遠,愚公依然選擇了移山;面對智叟的嘲諷給予了有力的還擊,由此可看出愚公下定決心就堅持不懈的奮斗下去。此小題前一問要注意側面描寫的作用,后一問注意聯系全文提煉觀點。
考點:理解文言文內容要點。能力層級為理解b。
考點: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愚公移山閱讀理解答案篇十五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齜,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1、仔細觀察,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與“始一反焉”中“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c.困于心,衡于慮
d.一狼洞其中
2、下面句中的“之”與“渤海之尾”中“之”的用法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c.是炎帝之少女
d.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3、解釋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懲山北之塞_______
(2)雜然相許_______
(3)無窮匱也_______
(4)河曲智叟亡以應_______
4、翻譯下列句子。
(1)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c
3、(1)苦于(2)贊同(3)窮盡可能(4)通無,沒有
4、(1)就憑你余留的歲月和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
(2)于是愚公帶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掘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