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依法治國演講稿100字
演講稿是一種實用性比較強的文稿,是為演講準備的書面材料。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用到演講稿的地方越來越多。那么演講稿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演講稿模板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依法治國演講稿篇一
大家好!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我們與法律同行》。
提起法律,給人以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習慣、宗教、紀律一樣,都在規范著人們的行為。正是由于這些規范的存在,這個社會才變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才使我們的權利得到應有的保障。作為當代的中學生,我們有幸生活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年代,親眼目睹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制進程的突飛猛進,300多部法律相繼出臺,“依法治國”被寫進憲法。然而我們更應該思考的是: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如何與法同行?有人可能會說,我們還是青少年,只要不違法犯罪,法律約束不到我們,只要遵守校紀就行。其實,法律離我們很近,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些輕視法律作用的人,是因為沒有真正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
大家想一想,如果法律作用甚微,為什么公元前18世紀古巴倫王國國王漢穆拉比因他的《石柱法》——即眾所周知的漢穆拉比法典而流芳百世?如果法律只是一紙空文,為什么拿破侖會說“我真正的光榮并非打了四十次勝仗,滑鐵盧之戰抹去了關于這一切的記憶。但是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忘卻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歷史不會說謊。法律,無疑是一個國家國泰民安的先決條件。它的重要性更是勿庸置疑。
學校本是青少年學習本領、提高素質的地方,應當是一片凈土。但近年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校園暴力事件呈上升趨勢,究其根源是學生有好勇、好勝和好動的心理。青春期正處于“情感上的急風暴雨”時期。在這個階段,我們的獨立意識增強了,力圖擺脫對父母的依賴,對社會、對人生、對自己的未來生活的設計,都自有主張。這是每一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但有的同學因自我中心意識太強,感情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或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往往采用極端的方法來宣泄自己的不滿。導致違法犯罪的發生。上周六,學校組織高一高二兩個年級去大興新安管教所參觀。一名受管教人員講述了他自十六歲開始一直到現在二十六歲這十年來如何接觸毒品,如何沉迷于毒品,如何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真實經歷。聽了他的發言,每一位同學都為他失去人生最美的年華失去最寶貴的自由感到惋惜,同時也對他能夠浪子回頭重新鼓起勇氣找回自我感到欣喜與感動。
中學生社會閱歷不夠豐富,卻自我感覺是大人了,想脫離監護人獨立行事,而有時又懷疑自己的能力,需要尋求他人的指點。因此有的學生喜歡拉幫結派,在一些武俠作品的誘導下,重“感情”,講“義氣”,崇尚“為哥們二兩肋插刀”。當他們在家庭、學校或社會上遇到難題時,只相信自己,信任伙伴,而聽不進家長和老師的話。遇事不冷靜,行動不計后果,膽大妄為,往往犯罪是先“動手”后“動腦”,事過之后,冷靜下來,痛恨不已。
中國有句俗話: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作為中學生應作到“是非之人不可交,是非之事不可沾”。在人的一生中,總會有相互對立的力量在起作用,正與邪、善與惡、真與假、美與丑,人性中的光輝與丑惡交織在一起,影響著每一個人。愿同學們踏上與法同行的道路,明辨是非,健康成長,莫讓黑雨污花季。
依法治國演講稿篇二
今年10月召開中共xx屆四中全會,將聚焦“依法治國”。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黨的全會中,以“依法治國”作為主題還是黨史上第一次。從司法實踐方面,要求“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司法體制改革正在進行中。
“中國夢”里,“法治中國”是最重要的一道景色。自黨的以來,就“法治中國”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和重要講話,并指出了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藍圖。全國民眾通過媒體獲知習的精神,甚至法治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最有利的保障。
有的“法治中國”的美好愿景,最現實的一個問題也迎面而來:“法治中國”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實現“普法中國”,讓每一位中國公民都能夠執法懂法守法,但是如何實現普法教育的最大化,如何讓中國公民都懷著對法律的敬畏和尊重成為了一個難題。據權威部門調查現實,由于此前曝出的各種政府司法部門的負面報道,民眾對司法部門存在懷疑狀態,相反開始相信以法律電商為代表的律師事務所,法律電商成為獲取法律知識最重要的渠道。
在一個名為“最受歡迎的法律網站”的投票選舉中,法律電商網站成為網民的熱門選擇。其中,奪得榜首的廣州易法客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旗下開發了 “合同寶”、“訴訟寶”、“法務寶”、“結婚寶”、“離婚寶”等“寶”字輩互聯網產品。或許是因為電商環境下的選擇習慣,該網站迅速成為法律服務用戶的首選產品,該法律電商聘請了大批專業律師在線為網民宣傳法律知識,也為民眾解決了一系列大小案件。
歸根結底,普法工作的落實困境,根本原因出在普法教育的錯位。普法主體范圍過窄、普法對象確定錯位、普法內容脫離實際、普法成本分擔失誤、普法評估辦法呆板、普法目標本末顛倒等問題都直接導致了普法工作未能真正得以貫徹和落實,最終導致違法事故頻發,而事故發生的原因竟是不懂法的荒謬新聞。
是中共中央第一位擁有法學博士學位的,他頻頻指出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在近兩年來,在“法治中國”的國策之下,打老虎,治貪腐,博得老百姓的一致贊許。以筆者看來,要求“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群眾利益。此間,最關鍵的要讓人民群眾也執法懂法,讓他們能夠在司法案件中庸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依法治國演講稿篇三
我是來自x班的學生,高曉彤,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讓依法治國走進我們的生活。
說起依法治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我們曾在初中的課堂上接觸過它,在每天的新聞聯播里接觸過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事情與它有關呢?依法治國似乎遠離了我們的生活,變成了一個只存在于紙上的詞匯。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我們的生活處處滲透著法律,我們出門行車有《道路交通安全法》,我們就業工作有《勞動法》,我們生活的校園有《校園安全法》,我們逛街購物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著法律的底線,我們享受的每一項權利都有著法律的明確規定。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試想一下,如果沒有法律,沒有正常的秩序,人們任意妄為,我們的社會很可能混亂的無法想象,更不用提發展,提建設。所以說,法律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小到我們每個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大到企業的生產運營,國家的政治,經濟,都離不開法律。
那么,怎么樣讓法律走進我們的生活中呢?下面我來講一個生活中法律案例。
逢年過節,同學聚餐是很常見的事情,在餐桌上敬酒也是一種文化傳統。但是,小酒怡情,大酒傷身,廣東某飯店內就曾經發生了這樣一個悲劇。一群青年人因為喝酒過量導致其中一人死亡。事后家屬向法院提出訴訟,要求勸酒者和酒店老板共同承擔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公民由于過失侵害他人人身者,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在這個事件中,喝酒,無傷大雅,但勸酒者應當意識到,他的行為會間接對飲酒者造成傷害,即,構成侵權。所以說,喝酒悠著點,勸酒也擔責。
近年來,在校大學生犯罪事件頻發,件件令人觸目驚心。馬加爵事件,復旦投毒案,藥家鑫案件,這些飽腹詩書的高材生們著實令人痛心。原本是天之轎子,國之棟梁的他們,因為沖動,憤怒,心理扭曲等原因,奪取他人的生命,斷送了自己的前程,也毀了家人對他們的期望。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為什么這些寄托了無數人夢想和希望的天之驕子們,會做出如此令人驚駭的事情呢?正是由于他們法律意識的薄弱,心理上的不成熟,才會讓沖動的魔鬼越過了法律的底線,一失足,便成千古恨。
生活中,法律是一把戒尺,界定了我們的行為準則;法律是一扇屏障,保障了為我們的生活秩序;法律又是武器,可以為我們所利用,維護自己的權益;法律更是警鐘,在我們被憤怒沖昏頭腦時,把我們拉回理智的邊緣。只有人人都能遵法守法,學法用法,我們的社會才能安定有序,我們的國家才能穩定發展,人民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而這一切就是需要讓法制走進我們每個人的心中。
哲人康德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地震撼,一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法則".所以,親愛的朋友們,讓法律走進我們的心里吧,讓它發芽,生長,開花,結果。讓我們共同攜手,用我們心中的法律,為明天美好的生活筑起一道堅固的城墻。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畢。
依法治國演講稿篇四
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
大家知道,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集體,一個個人,都不能置身于法律之外,更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一切行為必需在法律的范圍里進行,任何人都不能逾越法律。
我們作為一個學校,講依法治校就是這個道理.而作為學校的主體,同學們更應懂得學法、懂法、用法、守法、護法,要通過老師的引導,社會的教育,家庭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通過自身自身的努力,領會現代法律精神。
首先,我們要加強同學的權利意識教育,我們都知道的《未成年人維護法》,但很多同學,對他的了解是膚淺的。我們要熟悉自身的權利,學會行使和維護自身的權利。這里蘊含著一個重要的道理:只有真正懂得權利的人,才會更加尊重他人的權利。一個人人真正懂得權利的社會,才是一個人人享受高度自由、文明的社會。學校也一樣,而權利與義務是一個統一體,人沒有了權利,或者被任意侵犯,而要他們去履行義務,這是不可能的。強調權利并不忽視義務。對權利的追求,會很大程度地調動大家學習成才的積極性,為自身的健康生長發明了有利的條件。其次,我們所進行的守法教育,是要使同學們學會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在行為上和情感上對法律的認識和尊重。從而促進法制建設的順利進行。守法就是遵守法律。守法是維護權利,實現權利和發展權利。守法,要求我們每一個人依法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但權利是不能任意擴充的,否則你就是超越了法。比方,這幾天來,我們發現個別同學,把教室里掛在墻上的老師、同學的照片摘下涂上臟物或亂劃,請問有這個權利嗎?假如,那個人是你的家長,你的兄弟胞妹,你作何感想?你應該是一個人,是個正常的人,那么這種作為就不是正常人做的事,按正常的司法解釋,這樣的行為犯有三種罪:一是破壞公共財物罪,應予拘留15天。二是嚴重侵犯他人的肖像權和名譽權。三是破壞公共治安罪,三罰了并罰,必需進行勞動教養和精神名譽賠償5000元。
所以說,只有在人人守法的有序的環境下,人們的權利才干最大限度地實現。
同學們,培養法律精神的同時,我們同樣要加強自身道德精神的培養,這樣就能進一步促進現代法律精神的形成。在集體生活中,法律與道德都是調節人們行為的規范,是維護生活穩定和發展的兩個必不可少的支撐點。道德精神是道德的靈魂,是法律精神的精髓。對我們來說這與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是一致的、吻合的。法律通過立法可以推動道德的普和,嚴格執法可以弘揚道德精神。法制越健全,法律中的道德內涵越豐富,越人性化。可以培養我們的現代法律精神,必需與培養道德精神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