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尕布龍基地 尕布龍精神實用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參觀尕布龍基地 尕布龍精神篇一
時光倒流到二十世紀20____年代中期秋后的一天,在 青海湖畔金銀灘草原一個貧窮的蒙古族牧民家中,一個男嬰呱呱墜地,這孩子長得天庭飽滿.雙目炯炯有神,鄰居和親戚們都說他有福氣。但孩子的雙親并不指望他帶來太大福氣.只盼他不要生病,快點成長,將來早點拿起放羊鞭去放牧。
尕布龍在草原上咩咩的羊叫聲中長大。十多歲時就去山里放羊,十七八歲他己成為一個壯如牛犢的蒙古漢子。
但是,他和草原上大多數牧民一樣.在苦難中度日。他給牧主頭人家放過羊.他被抓去當過民夫、干過苦力。但他勤勞樸實,正直豪爽.總愛在危難之中幫助別人,尤其當發生草原糾紛甚至械斗事件時,他總是不怕危險,出頭調解.最終將激化的矛盾化解。于是金銀灘草原上的牧人們都知道了尕布龍這個人。
但苦難的日子似乎沒有盡頭,蒙藏牧民們每天都祈禱佛爺賜福。終于有一天.解放軍來了,共產黨來了。尕布龍很快明白了一個理:共產黨是為窮苦人謀幸福的,他覺得眼前一片光明,不久便成為金銀灘草原上第一個為政府干事的人。
是黨組織將他送到高等學校培養,使他有了文化,懂得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理論,懂得了黨的方針政策。他先后當過海晏縣民政干事、統戰部部長,繼而又擔任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縣委書記、黃南州委副書記、省畜牧局局長、省委、副省長等領導職務。
從他放下牧羊鞭走進黨政機關、成為黨的干部的那一天起,他就在心里對自己說,可不能忘記黨的培養,忘記養育自己的草原和牧民群眾啊!參加工作40多年來,在不同的領導崗位上,他總是小心、謹慎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和權力.生怕出什么差錯。在他擔任省級領導以后,更足從嚴要求自己。對下級.尤其對基層干部和群眾從不擺官架子;對工作總是那么認真,認真得有時讓下屬都難以理解。每天工作至少達16個小時以上.今天的事決不會推到明天,尤其是關系群眾利益的事情,他都會親自過問,負責到底;能辦到的,如果辦不刊。他就會睡不好覺,吃不下飯。在擔任20____年省級領導期間,他至少上千次下到全省各地的農牧區搞調查研究和工作指導,全省幾乎每個鄉村都留下了他的腳印。哪里發生雪災,哪里出現疫情,哪里的農牧民群眾鬧饑荒.他的身影就出現在哪里。他下鄉總是輕車簡從,從不驚擾基層和群眾。每次下鄉前,除特殊情況外,他從不向當地黨政領導打招呼,更不允許通知基層接待。而到每一個地方,他總是和秘書、司機 同居一屋,只要有一簡普通房間、三張床就行。吃飯越簡單越好.一般只要有面片、有農牧民日常喝的老茯茶就滿足了。有時.為了不給基層干部和群眾添麻煩.午飯只用開水泡饃饃就可以了。
有一次尕布龍到大通縣 樺林鄉去檢查工作,快到中午了。一位鄉干部向另一位擠了一下眼睛,那位鄉干部會意地去準備午飯。他發現后問;你們眼睛擠什么?鄉干部答:我們準備了個尕羊,擠個眼睛就是讓他們快去收拾。他聽了,一下火了:你們這樣擠眼睛,一年要擠掉多少只羊哩?說完起身執意要到附近飯館自己去買飯。鄉干部無奈,只得去做了一鍋而片。
還有一次去海北草原.州縣領導得知尕布龍副省長要路經一個牧業點.就吩咐下面的人在哪里準備一下,接待他吃午飯,還特地宰了只羊。但當尕布龍幾個人到那里時,負責接待的人尚未趕到.帳房前、鍋灶邊幾個人正在忙碌著。他上前故意問:能不能給我們一點飯吃.我們都餓了。有人回答:不行,我們在等省長.這些吃的都是為他準備的。他又說:省長也吃不了這么多,你們就給我們一小塊羊肉,給一點點面,我們自己揪點面片吃,行嗎?那些人同意了。他就開始親自做面片,做好了面片,等吃完后負責接待的人才趕到。當那些正在燒火做飯的人聽說剛才做面片的人是尕省長時,頓時面面相覷,而尕布龍卻開玩笑地說:沒有什么,說不定你們做的面片還沒有我做的香哩,不信,你們嘗嘗。于是引來了在場所有人的一陣爽朗笑聲。
也許有人不信,但卻是事實。在幾十年間,作為領導干部的尕布龍無數次下農村、跑牧區,無論在什么地方吃飯.他都要付錢,而且律律要付三個人的錢.一份是他個人的,另外是司機和秘書的。有一次他在一個村子搞調查.中午在村干部家吃了一頓飯,他要付飯錢,村干部硬是不收。無奈之下.他也不再堅持.但車開出村頭之后,他還是將算好的20元飯錢托人帶了回去。他說,這不是一頓飯的小問題。戰爭年代.我們黨紀律嚴明.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心一意為人民.才打下了 江山?,F在搞現代化建設.更不能多吃多占老百姓的。多吃多占養成自然,就會敗壞黨風,喪失民心啊。
在擔任常務副省長和省人大常務副主任那些年,每當召開全省人代會時.是他最忙的時候。作為大會主要組織者之一.他一方面盡職盡責.為大會的順利進行履行好領導職責;另一方面每天總是在四、五點鐘起床.親自到大會食堂和廚房為牧區來的牧民代表燒奶茶:用餐時問.他又親自到飯廳為來自最基層的農牧民代表倒茶端飯。有人議論他有失身份.他卻淡然一笑說:農牧民代表們長年累月在下面勞動,很辛苦,好不容易來省上一回。我作為他們的公仆侍候他們一回.也是應該的。在他看來,一個牧羊人和一個省級干部之間并沒有大的區別.所不同的是,一個人手握著自己的放羊鞭.而另一個人手里握的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權力大小不同.但人是平等的。
參觀尕布龍基地 尕布龍精神篇二
尕布龍每年下鄉入村行程多達上萬公里,而且經常是半路下車,走帳篷、串牧戶,到田頭問農耕、在一線講發展。他下鄉調研時總是和司機、秘書擠在一間房里,拌一碗糌粑、喝一杯茯茶就夠了,有時就是開水就干糧。
解決群眾的生活困難是他的責任,草原牧民的點點滴滴都是他的心之所向。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很多牧民到西寧看病,舉目無親,食宿就醫會遇到很大困難,尕布龍了解到這些情況后就主動接納八方來客,在自己的家辦起了接待百姓的 “牧民店”。
“牧民店”是這樣的:尕布龍用土坯將只有80平方米的房子隔成了5間半,半間是自己的臥室,其余5間搭了11張床,接待從牧區來西寧看病、辦事的農牧民。
當時“牧民店”里接待的農牧民群眾有很多,少則七八個,最多時達到了幾十個,時間少則兩三天,多則半年、一年。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天棚鄉的藏族牧民旦增夫婦患有肺病,因家中困難,害怕付不起住宿費,不敢來西寧治療。他們打聽到尕布龍家有個“牧民旅店”,就去了那里。8個月的治療期間,尕布龍親自給他們聯系醫院、找醫生,主動墊付醫藥費缺口。夫妻倆肺病痊愈重返草原時,流著眼淚對尕布龍說,“我們一輩子忘不了您的恩情。”尕布龍說:“我作為一個老共產黨員,為你們干點事是應該的!”
30年來住在尕布龍家里的人太多了,沒錢付食宿費和醫藥費的也太多了,那時他一個月還不到300元的工資,幾乎全貼在來看病的牧民身上。
尕布龍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去干,推動民生工作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建成的東大灘水庫和黑泉水庫,樹立成典型的小高陵以及不斷發展壯大的三角城種羊場……這些都是老百姓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