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閱讀感言
《怎樣寫好小學數學教學反思》閱讀感受
閱讀摘要體會:一、 小學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二、智慧型的教學需要反思智慧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事“職業化”。
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專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的教學走向理智型的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開展,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第1句】: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反思。
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了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第2句】:對學數學的反思。
“中灌輸數學” 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閱歷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受通常不一樣。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課后方式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不叫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第3句】: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使很難按照我們的意愿去完成教學。
常聽別人說,教師日復一日重復勞動者,其實不然,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經驗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
所以,教師的職業需要專業化,教師的專業發展最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徑使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對象和機會就在每一個教師的身邊。
要重視教學反思的四個視角:自我經驗、學生的角度、與同事交流、專業學習。
多與同事交流。
同事之間長期相處,彼此之間形成了可以討論教學問題的共同語言,溝通方式和寬松氛圍,便于開展有意義的討論。
交流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共同設計教學活動、互相聽課、做課后分析等。
多進行專業學習。
多學習相關的數學教育教學資料,能幫助我們對許多實踐中感到疑惑的現象作出解釋。
例如:《小學教材全解》可以開闊我們教學反思的思路,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教學實踐行為有那些與特定的教學情境有關,那些更帶有普片的意義,從而對這些行為有較為可觀的評價,能夠使我們更加理性的從事教學反思后東并對反思得到的結論更加有信心。
《數學簡史》的讀書感受50字
我閱讀《數學史通論》,完全在一種休閑的、輕松的,也是舒坦的、愉快的狀況之中。
碰到繁復的數學公式、定理及其證明等,我一目十行、囫圇吞棗,一如我讀大部頭的小說,往往常規地跳過向來不太在意的大段心理描寫一樣。
讀《數學史通論》,我卻十分留意它行云流水的敘述、縝密思維的演繹、多姿多彩的話語、宏大緊密的結構。
有時,我按圖索驥,對著目錄,找準其中的某一篇章,仔細揣摩;有時,我隨意打開其中的某頁,順勢而讀,總能做到樂在其中。
我不求透徹的理解、不求系統的把握,《數學史通論》讓我與牛頓、高斯這些巨人親密接觸,也讓我循著代數、幾何、算術、三角學發展的脈絡,靠近(還不能說走進)數學。
在我來說,只是追求閱讀視野的擴大、知識背景的重構。
數學是人類創造活動的過程,而不單純是一種形式化的結果;運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數學科學及數學教育,在他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但表現出矛盾運動的特點,而且它們與社會、政治、經濟以及一般人類的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它的內容涉及到從上古時代到19世紀初的這段時期。
為了跟蹤過去2000年當中主要數學概念的發展,作者非常重視第一手資料的搜集與運用。
在介紹重要數學家的工作時,大量從他們的原著中引用材料。
在不列顛博物館、英國皇家學會和劍橋三一學院的幫助下,引用了比較多的史料,使人們對原始的情況獲得了深刻的印象。
同時,作者還注意到數學知識的繼承性和積累性,并不把重大的發現和發明完全歸功于某一個人。
例如對歐幾里得和牛頓這樣一些主要的流派,作者到說明他們的成就的淵源,從而勾畫出數學科學本身發展的規律。
斯科特博士依靠他對數學史的駕馭自如的能力寫出了這本富有激勵性的好書。
數學的歷史源遠流長。
我了解到,在早期的人類社會中,是數學與語言、藝術以及宗教一并構成了最早的人類文明。
數學是最抽象的科學,而最抽象的數學卻能催生出人類文明的絢爛的花朵。
這使數學成為人類文化中最基礎的學科。
對此恩格斯指出:“數學在一門科學中的應用程度,標志著這門科學的成熟程度。
”在現代社會中,數學正在對科學和社會的發展提供著不可或缺的理論和技術支持。
數學史不僅僅是單純的數學成就的編年記錄。
數學的發展決不是一帆風順的,在跟讀的情況下是充滿猶豫、徘徊,要經歷艱難曲折,甚至會面臨困難和戰盛危機的斗爭記錄。
無理量的發現、微積分和非歐幾何的創立…這些例子可以幫助人們了解數學創造的真實過程,而這種真實的過程是在教科書里以定理到定理的形式被包裝起來的。
對這種創造過程的了解則可以使人們探索與奮斗中汲取教益,獲得鼓舞和增強信心。
我學數學的感悟
不要放過任何一道看上去很簡單的例題——他們往往并不那么簡單,或者可以引申出很多知識點。
會用數學公式,并不說明你會數學。
如果不是天才的話,想學數學就不要想玩游戲——你以為你做到了,其實你的數學水平并沒有和你通關的能力一起變高——其實可以時刻記住:學數學是你玩“生活”這個大游戲玩的更好
浮躁的人容易說:學數學沒有用,應該學一些有用的;——是你自己沒用了吧
浮躁的人容易問:我到底該怎么學;——別問,學就對了。
浮躁的人容易問:上課到底把老師的板書記下來好還是跟著老師的思維不記筆記好
——告訴你吧,都好——只要你學就行。
浮躁的人分兩種:a)只觀望而不學的人;b)只學而不堅持的人。
請不要做浮躁的人。
把新奇的解題方法掛在嘴邊,還不如把常規的解題方法記在心里。
數學不僅僅是解題。
學習解題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研究例題。
在任何時刻都不要認為自己解過的題已經足夠多了。
請閱讀《數學教材》,掌握數學的標準用語。
看得懂的例題,請仔細看;看不懂的例題,請硬著頭皮看。
別指望看第一遍書就能記住和掌握什么——請看第二遍、第三遍。
不要停留在基本題型這個搖籃上,要學會把基本題型當成零件“組裝”出來的綜合題。
不要因為數學中的一些詞語與自然語言中的詞語看上去相同,就認為它們的意義完全一樣。
學習數學的秘訣是:解題,解題,再解題。
記住:數學中的概念、對象不只是數學專有的,在其它學科中不要忘了“用數學”。
請把書上的例題親自做一遍。
請找一些習題,把在書上學到的解題方法用上去
請重視解題中的細節錯誤,并在考試前提醒自己。
經?;仡欁约阂郧敖膺^的題,并嘗試新的解法,把學到的新知識運用進去。
不要漏掉書中任何一個練習題——請全部做完并記錄下解題思路。
當你在一個解題思路上完成一半卻發現自己的方法很拙劣時,請不要馬上丟棄,至少要在用新的更好的方法解完題之后,回過來重新分析一下前面的思路。
不要因為題目“很小”就不遵循某些你不熟練的解題規范——好習慣是培養出來的,而不是一次記住的。
每學到一個數學難點的時候,嘗試著對別人講解這個知識點并讓他理解——你能講清楚才說明你真的理解了。
保存好你解過的所有習題——那是你最好的積累之一。
請熱愛數學!數學知識是最純粹的邏輯思維活動,以及最高級智能活力美學體現。
——普林舍姆
求一篇讀數學課外書的感受
讀《數學大王》有感最近,我看了一本有關數學的書刊:數學大王.剛拿到這本書,可愛的封面便深深的吸引了我,我懷著愉快的心情讀完了這本書.《數學大王》里,印象最深刻的要數“別扭國奇遇記”,里面主要講述了:小明是個粗心大王,在做數學題目的時候,由于他的粗心鬧了很多笑話,以至于老師在發下來的卷子上打了很多紅叉叉.原來,小明在卷子答案上填著:一個蘋果重200(千克),一張郵票面積1(平方米),床長2(分米),一列火車每小時150(米),教室長8(米)……看來小明的確夠粗心的,這天,小明忽然看見自己的課桌上由一個火柴棒大小的人,還沒等他開口,小人便拉著小明的手,坐火車去游樂園玩.好不容易坐上火車,這火車咋開的這么慢呀!小明覺得很奇怪,就去問司機,司機說:不是你寫的嗎,我可是按照你寫的速度開的.“是呀,是呀,都是你犯粗心,要不然我的身高也不會這么矮……”小人也在一旁委屈的說道.終于,火車到站了,小明迫不及待的走出車廂,“哎呦!”一個200千克重的蘋果重重的砸在了小明的腦袋上.小明正想發火,可是一轉念:這不是自己犯的錯誤嗎?哎……接下來,他又陸續遇見了其小無比的教室,超大的郵票……小明在心里暗暗發誓,以后一定要改掉粗心的壞毛病.
數學故事的感受
假期,我在網上找到一個數學家的故事,請仔細閱讀。
數學是一門重要的課題,試圖了解它徹底是不容易的,但數學是我的弱項,所以我崇拜的數學家。
看完故事后,我被深深地打動了。
這些數學家沒有錢,讓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讓他們能夠令國人驕傲的成就,真是讓人佩服啊。
蘇步青原本不喜歡數學,數學老師從啟蒙放棄的理由一文,并提出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校訓,于1931年獲理學博士學位。
有高斯,有一次,他的老師給學生出了一道題,題目是1 +2 +3 +4 +5 +6 ......等于幾
高斯并沒有難倒,他開出了幾分鐘,讓老師刮目相看。
但是,讓我最難忘的還是數學家祖沖之。
他算出的π等于
【第3句】:1415926 ......,計算出圓的面積和周長,圓形公式的面積和周長的發明。
它具有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他和他的兒子祖暅一起用巧妙的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其原理是使用“的意思,位于兩個平行的二維平面之間,平面呈一平線在兩個平面切,如果
兩個恒定橫截面面積相等,則二維音量相等。
“所以我完全理解一個數學家的故事,卻讓我如此多的洞察數學天才,但也能看到這么多的愛國數學家,我比較他們真的不一樣。
我想遵循這些數學家的例子,學習他們刻苦學習,還要學習他們的愛國精神。
我想說的一句話給他們,“謝謝你。
”我不知道你是哪個年級,你有多少的話看這是不是滿意
不滿給我說
《數學精靈希里克》讀書感受
《數學精靈希里克》小朋友史鵬鵬把數學書當飛鏢靶盤,結果飛鏢扎到了住在書里的數學精靈希里克的腳后跟開始,展開一個個有趣的故事。
故事主角史鵬鵬從數學學渣到數學學霸,一次次的探險也是一次次心靈成長。
該書注重哲學理念和審美情趣的傳達,更注重故事的趣味性。
全書充滿正能量,對兒童和青少年成長有著良好的引導作用。
寫一篇關于你對學習數學的感受或體會(初中) 400字以上
《數學與大腦相遇的地方》是我一次在杭州聽課買來的一本書科普讀物,買這本書的原因很簡單,這本書的名字令我很好奇,于是就買下了。
本書的第一部是“心靈與數學相會的地方”,標題也很有吸引力,里面內容很簡單,沒有介紹深奧的數學,而是介紹了一些生活中有趣又令人不可思議的現象。
第一現象是關于指數式放大,物理學家巴特列特說:“人中的最大缺陷:我們無能為力于了解指數函數。
”像y等于2的x次方這樣的函數就是指數函數。
比如我們可以把一張足夠大的紙折成珠穆朗瑪峰那樣高,而折的次數不用很多。
還有棋盤上的麥子、細胞分裂等。
為什么類似的現象我們的大腦無法想象呢
正如作者所說的:這些數字能向上爬,而我們卻不知不覺,原因來自我們頭腦的構造。
我們頭腦的標度與苪氏標度相似(度量地震威力的標度),人眼可以看到超過100萬級不同亮度的光,可是我們并沒有把最亮的東西認為它要比最黯淡的東西亮過100萬倍。
原因只是人腦中并沒有這么多的儲存位置。
由此生理的構造限制了人類的數學能力。
比如所有的大數字我們看上去都差不多,10億域1兆沒有多大的區別。
還有太過漸次和細致的變化我們也感覺不到。
花的成長,山脈在動等等。
于是我想當心靈遇上數學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奇妙的感覺。
第二種現象關于預估風險。
我個人的理解是跟數學的概率統計這塊內容有關。
統計不足以使風險評估有意義。
比如癌癥患病率增加,使人感到恐懼,其實是人們活的更長了,長得足以得到癌癥。
物理學家路易斯在他的書中寫道,一個步行的人,每一英里被車撞死的可能性要比駕車的人還大。
是否我們就可以斷言駕車比步行更安全
)可見純粹的數字比較是不能被社會所接受的。
對風險的態度是在文化背景中培養出來的,深深受從心理到倫理、到信仰的影響。
還比如據統計每日如果賣出3000萬包香煙,平均來說就有1600人死于吸煙。
這相當于在18250包煙(假如香煙無害)中藏著一包炸藥。
我們能接受如青蛙一樣慢慢被煮死的命運,而不能接受爆竹一樣突然被炸開的命運。
這也就是心靈無法接受統計帶來的結果。
我看有個地方心靈永遠無法與數學相遇。
我們用純理性去接受它卻又是那樣的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