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游記感言
山中一日,世上已千年出自哪里
圍棋源于中國,相棋之根則在爛柯山。
據北魏 酈道著《水經注云:晉時有一叫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見二童子下圍棋,便坐于一旁觀看。
一局未終,童子對他說,你的斧柄爛了。
王質回到村里才知已過了千年。
因此后人便把石室山稱為爛柯山,并把爛柯作為圍棋的別稱。
這個山就是衢州市爛柯山這個故事就是山中一日,世上已千年出處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
我對華山比較了解,也去過長空棧道。
你只想體驗長空棧道,建議坐西峰纜車(西峰纜車路程長,比較刺激,當然票價也趕上門票了)。
從西峰到南峰很近,步行二十分鐘就到南峰了。
在南峰看看長空棧道,是要收費的,工作人員會給你掛上安全帶再讓你下去。
長空棧道只有幾十米長,很快就可以走到頭,然后原路返回。
如果想要快,又不在乎多花錢,就原坐西峰索道下山。
如果想不走回頭路,建議從 南峰步行一小時到北峰,坐北峰索道下山。
希望能幫到你,如有問題可以繼續問我哦~
莆田二十四景有哪些???
梅寺晨鐘---梅峰寺 南柏---廣 木蘭春漲---木蘭溪 九華疊翠---九華山 湄嶼潮音---湄 錦江春色---江口 白塘秋月---白塘鎮 壺山致雨---壺公山 鐘潭噌響---鐘潭 在福夏高速那里 天馬晴嵐---天馬山夾漈草堂---鄭樵草屋 東山曉旭---東巖山 位于市區西北角,因山形如麒麟,亦名麟山。
西湖水鏡---如今是名存實亡,成為歷史的遺憾。
西巖晚眺---西巖,即城西南的西山,位于城廂區的田尾地段 柳橋春曉---柳塘,位于城廂區的頂墩村 石室藏煙---石室巖寺座落于莆田市西大象山(鳳凰山)中部 智泉珠瀑---智泉 智泉在城廂區龍橋街道北磨西山上,自石室巖北行一公里便是。
北瀨飛泉---北瀨 北九華和南天馬兩山相夾、坐西向東的常太鎮松峰村的虎基底。
綬溪釣艇---延壽溪雅稱綬溪,系木蘭溪五大支流之一。
三紫凌云---三紫山位于莆田縣華亭鎮境內,是紫霞山、紫微山、紫云山的總稱。
紫霄怪石---紫霄寺 位于荔城區西天尾鎮渭陽村(俗名“圍莊”)境內。
古囊峢獻---無文獻記載。
谷城梅雪---谷城,位于黃石鎮(黃石宋時稱為市)七境村,古稱“城山”。
寧海初日--- 寧海橋地處莆田市涵江區至荔城區黃石鎮公路的中段。
求徐霞客游記中的精美片段
徐霞客游嵩山日記 嵩山又稱嵩岳、玄岳、中岳,為五岳之首。
分太室山和少室山兩大部分,以少林河為界,太室山如大屏風橫亙在登封縣北,少室山如一朵巨蓮,聳峙在登封縣西。
古時稱石洞為石室,該山有石洞,皆以石室相稱,徐霞客的游記中也多用“石室 ”。
嵩山被稱為“文物之鄉”,東漢三闕(太室、少室、啟母)。
北魏時建的嵩岳寺塔等皆很有名,另有歷代碑刻,廟宇多處。
該記從嵩山外圍寫起,盡顯嵩山周圍秀色,如香爐山之奇峰異水、天山院古松玉立等,并對山下水流溪徑進行了描繪與分析,其文有此精彩鋪墊,為進入嵩山之游而渲染了某種難得的氣氛。
到了盧巖寺,即狀其瀑布勝狀,對山石交映成趣描寫頗為成功,對太室絕頂的描寫將游記引入到對嵩山最中心的考察,把太室山之雄厲展現得非常充分,其后對各山峰、洞窟、廟宇之方位,峽谷、流水之優劣一一作了記敘,最終以登少室為高潮,對少室之少林寺、珠簾飛泉、煉丹臺等作了詳盡的描繪,對其山勢云狀、寨舍林木極盡周詳衍化。
全文曲折有致,布局嚴謹,其語言的活潑生動也極為難得。
余髫年幼年蓄五岳志,而玄岳出五岳上,慕尤切。
久擬歷襄、鄖,捫太華,由劍閣連云棧,為峨眉先導;而母老志移,不得不先事太和,猶屬有方之游。
第沿江溯流,曠日持久,不若陸行舟返,為時較速。
乃陸行汝、鄧間,路與陜、汴略相當,可以兼盡嵩、華,朝宗太岳。
遂以癸亥(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仲春朔,決策從嵩岳道始。
凡十九日,抵河南鄭州之黃宗店。
由店右登石坡,看圣僧池。
清泉一涵潭,停碧山半。
山下深澗交疊,涸hé干枯無滴水。
下坡行澗底,隨香爐山曲折南行。
山形三尖如覆鼎,眾山環之,秀色娟娟媚人。
澗底亂石一壑,作紫玉色。
兩崖石壁宛轉,色較縝潤細致而潤澤;想清流汪注時,噴珠泄黛,當更何如也
十里,登石佛嶺。
又五里,入密縣界,望嵩山尚在六十里外。
從岐路東南二十五里,過密縣,抵天仙院。
院祀天仙,黃帝之三女也。
白松在祠后中庭,相傳三女蛻骨其下。
松大四人抱,一本三干,鼎聳霄漢,膚如凝脂,潔逾傅粉,蟠枝虬曲,綠鬣舞風,昂然玉立半空,洵xǘn實在是奇觀也
周以石欄。
一軒臨北,軒中題詠絕盛。
徘徊久之,下觀滴水。
澗到此忽下跌,一崖上覆,水滴歷歷通瀝其下。
還密,仍抵西門。
三十五里,入登封界,曰耿店。
南向石淙道,遂稅駕停宿,稅通“脫”焉。
二十日從小徑南行二十五里,皆土岡亂壟。
久之,得一溪。
渡溪,南行岡脊中,下瞰則石淙在望矣。
余入自大梁即開封之古稱,平衍廣漠,古稱“陸海”,地以得泉為難,泉以得石尤難。
近嵩始睹蜿蜒眾峰,于是北流有景、須諸溪,南流有潁水,然皆盤伏土磧中。
獨登封東南三十里為石淙,乃嵩山東谷之流,將下入于潁。
一路陂陀屈曲,水皆行地中,到此忽逢怒石。
石立崇岡山峽間,有當關扼險之勢。
水沁入脅下,從此水石融和,綺變萬端。
繞水之兩崖,則為鵠立,為雁行:踞中央者,則為飲兕sí雌犀牛,為臥虎。
低則嶼,高則臺,愈高,則石之去水也愈遠,乃又空其中而為窟,為洞。
揆估計崖之隔,以尋八尺為尋尺計,竟水之過,以數丈計,水行其中,石峙于上,為態為色,為膚為骨,備極妍麗。
不意黃茅白葦中,頓令人一洗塵目也
登隴,西行十里,為告成鎮,古告成縣地。
測景臺在其北。
西北行二十五里,為岳廟。
入東華門時,日已下舂日落時分,余心艷盧巖,即從廟東北循山行。
越陂陀數重,十里,轉而入山,得盧巖寺。
寺外數武步,即有流鏗然,下墜石峽中。
兩旁峽色,氤氳成霞。
溯流造寺后,峽底矗崖,環如半規即半圓,上覆下削。
飛泉隨空而下,舞綃曳練,霏微散滿一谷,可當武彝之水簾。
蓋此中以得水為奇,而水復得石,石復能助水,不尼阻止水,又能令水飛行,則比武彝為尤勝也,徘徊其下,僧梵音以茶點餉,急返岳廟,已昏黑。
二十一日晨,謁岳帝。
出殿,東向太室絕頂。
按嵩當天地之中,祀秩排列次序為五岳首,故稱嵩高,與少室并峙,下多洞窟,故又名太室。
兩室相望如雙眉,然少室嶙峋,而太室雄厲稱尊,儼若負扆yǐ畫斧之屏風。
自翠微以上,連崖橫亙,列者如屏,展者如旗,故更覺巖巖。
崇封始自上古,漢武以嵩呼之異,特加祀邑。
宋時逼近京畿,典禮大備。
至今絕頂猶傳鐵梁橋、避暑寨之名。
當盛之時,固想見矣。
太室東南一支,曰黃蓋蜂。
峰下即岳廟,規制宏壯。
庭中碑石矗立,皆宋、遼以來者。
登岳正道,乃在萬歲峰下,當太室正南。
余昨趨盧巖時,先過東峰,道中見峰巒秀出,中裂如門,或指為金峰玉女溝,從此亦有路登頂,乃覓樵預期為導,今遂從此上。
近秀出處,路漸折,避之,險絕不能徑越也。
北就土山,一縷僅容攀躋,約二十里,遂越東峰,已轉出裂門之上。
西度狹脊。
望絕頂行,是日濃云如潑黑,余不為止。
至是嵐氣即霧水氣愈沉,稍開則下瞰絕壁重崖,如列綃削玉,合則如行大海中。
五里,抵天門。
上下皆石崖重疊,路多積雪。
導者指峻絕處為大鐵梁橋。
折而西,又三里,繞峰南下,得登高巖。
凡巖幽者多不暢,暢者又少回藏映帶之致。
此巖上倚層崖,下臨絕壑,洞門重巒擁護,左右環倚臺嶂。
初入,有洞岈然,洞壁斜透;穿行數武步,崖忽中斷五尺,莫可著趾。
導者故老樵,狷捷敏捷,狷音juàn如猿猴,側身躍過對崖,取木二枝,橫架為閣道。
既度,則巖穹然上覆,中有乳泉、丹灶、石榻諸勝。
從巖側躋而上,更得一臺,三面懸絕壑中。
導者曰:“下可瞰登封,遠及箕、潁。
”時濃霧四塞,都無所見。
出巖,轉北二里,得白鶴觀址。
址在山坪,去險就夷,孤松挺立有曠致。
又北上三里,始躋絕頂,有真武廟三楹。
側一井,甚瑩,曰御井,宋真宗避暑所浚挖掘疏導也。
飯真武廟中。
問下山道,導者曰:“正道從萬歲峰抵麓二十里。
若從西溝懸溜而下,可省其半,然路極險峻。
”余色喜,謂嵩無奇,以無險耳。
亟從之,遂策杖前。
始猶依巖凌石,披叢條以降。
既而從兩石峽溜中直下,仰望夾崖逼天。
先是峰頂霧滴如雨,至此漸開,景亦漸奇。
然皆垂溝脫磴,無論不能行,且不能止。
愈下,崖勢愈壯,一峽窮,復轉一峽。
吾目不使旁瞬目不斜視,吾足不容求處息也。
如是十里,始出峽,抵平地,得正道。
過無極洞。
西越嶺,趨草莽中,五里,得法皇寺。
寺有金蓮花,為特產,他處所無。
山雨忽來,遂借榻僧寮liáo小屋。
其東石峰夾峙,每月初生,正從峽中出,所稱“嵩門待月”也,計余所下之峽,即在其上,今坐對之,只覺云氣出沒,安知身自此中來也。
二十二日出山,東行五里,抵嵩陽宮廢址。
惟三將軍柏郁然如山指柏樹郁郁蔥蔥干大枝繁,漢所封也;大者圍七人,中者五,小者三。
柏之北,有室三楹,祠二程先生指程頤程顥。
柏之西,有舊殿石柱一,大半沒于土,上多宋人題名,可辨者為范陽祖無擇、上谷寇武仲及蘇才翁數人而已。
柏之西南,雄碑杰然,四面刻蛟螭一種龍甚精。
右則為唐碑,裴迥撰文,徐浩八分書書法之一種也。
又東二里,過崇福宮故址,又名萬壽宮,為宋宰相提點處。
又東為啟母石,大如數間屋,側有一平石如砥。
又東八里,還飯岳廟,看宋、元碑。
西八里,入登封縣。
西五里,從小徑西北行。
又五里,入會善寺,“茶榜”在其西小軒內,元刻也。
后有一石碑仆墻下,為唐貞元《戒壇記》,汝州刺史陸長源撰,河南陸郢書。
又西為戒壇廢址,石上刻鏤極精工,俱斷委草礫。
西南行五里,出大路,又十里,至郭店。
折而西南,為少林道。
五里,入寺,宿瑞光上人房。
二十三日云氣俱盡。
入正殿,禮佛畢,登南寨。
南寨者,少室絕頂,高與太室等,而峰巒峭拔,負“九鼎蓮花”之名。
俯環其后者為乳峰,蜿蜒東接太室,其陰則少林寺在焉。
寺甚整麗,庭中新舊碑森列成行,俱完善。
夾墀chí臺階上之空地二松,高偉而整,如有尺度。
少室橫峙于前,仰不能見頂,游者如面墻而立,輒謂少室以遠勝。
余昨暮入寺,即問少室道,俱謂雪深道絕,必無往。
凡登山以晴朗為佳。
余登太室,云氣彌漫,或以為仙靈見拒,不知此山魁梧,正須止露半面。
若少室工于掩映,雖微云豈宜點滓
今則霽甚,適逢其會,烏可阻也
乃從寺南渡澗登山,六七里,得二祖庵。
山至此忽截然土盡而石,石崖下墜成坑。
坑半有泉,突石飛下,亦以“珠簾”名之。
余策杖獨前,愈下愈不得路,久之乃達,其巖雄拓不如盧巖,而深峭過之。
巖下深潭泓碧,僵雪四積。
再上,至煉丹臺。
三面孤懸,斜倚翠壁,有亭曰小有天,探幽之屐指足跡,從未有抵此者。
過此皆從石脊仰攀直躋,兩旁危崖萬仞,石脊懸其間,殆無寸土,手與足代匱而后得升以手足來代替登山設備的缺乏而爬上山。
凡七里,始躋大峰。
峰勢寬衍,向之危石,又截然忽盡為土。
從草棘中莽莽南上,約五里,遂凌南寨頂,屏翳yì遮蔽之土始盡。
南寨實少室北頂,自少林言之,為南寨去。
蓋其頂中裂,橫界南北,北頂若展屏,南頂列戟峙其前,相去僅尋丈,中為深崖,直下如剖。
兩崖夾中,坑底特起一峰,高出諸峰上,所謂摘星臺也,為少室中央。
絕頂與北崖離倚,彼此斬絕不可度。
俯矚其下,一絲相屬。
余解衣從之,登其上,則南頂之九峰森立于前,北頂之半壁橫障于后,東西皆深坑,俯不見底,罡gāng高空之強風風乍至,幾假翰憑借紅色的羽毛飛去。
從南寨東北轉,下土山,忽見虎跡虎的足印大如升。
草莽中行五六里,得茅庵,擊石炊所攜米為粥,啜三四碗,饑渴霍然去。
倩庵僧為引龍潭道。
下一峰,峰脊漸窄,土石間出,棘蔓翳之,懸枝以行,忽石削萬丈,勢不可度。
轉而上躋,望峰勢蜿蜒處趨下,而石削復如前。
往復不啻數里,乃迂過一坳,又五里而道出,則龍潭溝也。
仰望前迷路處,危崖欹石俱在萬仞峭壁上。
流泉噴薄其中,崖石之陰森嶄嶻jié山高狀者,俱散成霞綺。
峽夾澗轉,兩崖靜室如峰房燕壘。
凡五里,一龍潭沉涵疑碧,深不可規測量以丈。
又經二龍潭,遂出峽,宿少林寺。
二十四日從寺西北行,過甘露臺,又過初祖庵。
北四里,上五乳峰,探初祖洞。
洞深二丈,闊殺之即寬度不及深度,達摩九年面壁處也。
洞門下臨寺,面對少室。
地無泉,故無棲者。
下至初祖庵,庵中供達摩影石。
石高不及三尺,白質黑章,儼然胡僧立像。
中殿六祖手植柏,大已三人圍,碑言自廣東置缽中攜至者。
夾墀二松亞少林。
少林松柏俱修偉,不似岳廟偃仆盤曲,此松亦然。
下至甘露臺,土阜矗起,上有藏經殿。
下臺歷殿三重,碑碣散布,目不暇接。
后為千佛殿,雄麗罕匹。
出飯瑞光上人舍。
策騎趨登封道,過軒轅嶺,宿大屯。
二十五日西南行五十里,山岡忽斷,即伊闕也,伊水南來經其下,深可浮數石舟。
伊闕連岡,東西橫亙,水上編木橋之。
渡而西,崖更危聳。
一山皆劈為崖,滿崖鐫佛其上。
大洞數十,高皆數十丈。
大洞外峭崖直入山頂,頂俱刊小洞,洞俱刊佛其內。
雖尺寸之膚,無不滿者,望之不可數計此所記敘,即著名龍門石窟。
洞左,泉自山流下,匯為方池,余瀉入伊川。
山高不及百丈,而清流淙淙不絕,為此地所難少見之景。
伊闕摩肩接轂指接連不斷非常繁盛,為楚、豫大道,西北歷關、陜。
余由此取西岳道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