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縣紅色印記?丨紅色故事:一個紅薯嚴紀律
紅軍長征經過道縣在深田村住宿過的古廟。周鏡忠/攝
紅網時刻新聞通訊員 周鏡忠 唐小峰 李勝全 道縣報道
從道縣清塘鎮的矮園村出發,沿著都龐嶺山腳下的村村通水泥路,經小坪、中坪、綿竹園到壽雁鎮的干嶺村到達深田村,這段路是1934年11月中下旬中央紅軍長征紅八、紅九軍團在道縣走過的路,也是紅三十四師成功完成湘江戰役后衛任務后重返湘南走過的路。
據深田村何家進談起,他爺爺名叫何頤蒸,出生于1903年,當年31歲。1934年農歷十一月初二(陽歷12月8日,筆者注),正好是十二節氣里的大雪,深田村周圍下了很大的雪,何頤蒸一早就去地里挖紅薯,他發現自家的紅薯地里趴著一個人,走近一看,那個人已經沒有了氣息。何頤蒸沒有挖紅薯,趕緊回村叫了四個人來紅薯地里打算將人抬走。村民們將趴在雪里的人翻轉身子,發現那人想把一個紅薯重新埋入地里,他右手還抓著一把土。正在這時,有兩個陌生人急匆匆地趕來,說他倆與躺在地里的人都是紅軍。村民們看到,來的兩人與犧牲在地里的人穿著的衣服都是軍裝,雖然破爛,但衣領上的紅領章和帽子上的五角星還是比較顯眼。兩個紅軍俯下身子一邊哭,一邊撫摸著戰友的身子,十分痛苦。兩個紅軍中的高個子紅軍說,他們3個紅軍因饑寒交迫體力不支在燒家鋪掉隊。犧牲的紅軍戰士是他們3個人中年齡最小的一個,他當時十分饑餓,原本想從地里拔一個紅薯吃,在紅薯坑眼里埋一個銅錢,但他們三人身上都沒有錢,無法買老百姓的紅薯。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是紅軍鐵一樣的紀律。本來計劃是讓小紅軍待在燒家鋪,他們兩個大一點的紅軍去向村民討點飯食回來給小紅軍吃,可小紅軍沒有等到食物的到來就犧牲了。小紅軍寧愿餓死,也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多好的紅軍啊!在場的老百姓聽了,都跟著哭了。
說到不拿群眾一個紅薯,這是毛澤東主席當年秋收起義后就宣布的“三大紀律”。1927年9月9日,毛澤東發動和領導了著名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中有許多官兵來自舊軍隊,經常隨意吃老百姓地里的紅薯,拿老百姓的財物,打罵老百姓,這引起了毛澤東深深的憂慮。老百姓對那些燒、殺、掠、搶的舊軍隊歷來是既害怕又痛恨,背地里罵他們是“丘八”,流傳著“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順口溜。毛澤東深知紀律是軍隊的命脈,是統一意志、規范行動、凝聚力量的重要保證。毛澤東決心整肅軍紀,將工農革命軍建成一支真正代表工農利益、與舊軍隊有著根本區別的人民軍隊。1927年10月24日,當部隊到達井岡山茨坪西南面的荊竹山時,毛澤東在雷打石上正式宣布三項紀律:“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個紅薯,打土豪要歸公?!边@也成為中國工農紅軍“三大紀律”的雛形。后來這條規定被進一步改為了“不拿工人農民一點東西”,最后被改為了“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當時,何頤蒸表示,他全力出資安葬紅軍戰士,他說:“小紅軍寧愿餓死都不吃我地里的一個紅薯,我佩服。他死在我的地里,就是我的親人,是我何家永遠的親人。”地的西南側是一個風水不錯的山坡,小紅軍就埋葬在山坡上。因為怕國民黨及地方民團追究其通“共匪”通紅軍的罪名,小紅軍的墓沒有留墳堆,但在其墳的旁邊放置一個麻石碓坑,讓后人知道,碓坑處就是小紅軍的墓地。
這3個紅軍戰士是紅三十四師余部的戰士。1934年中央紅軍長征,紅三十四師余部按照中革軍委的命令,在湘江戰役后東返湘南,從灌陽的癩子山翻過來,于12月7日,紅三十四師余部300人到達道縣境內的空樹巖村住宿了一晚,12月8日從此經過往小坪村轉移。因為恰遇大雪天氣,山路難走,國民黨的民團對紅三十四師余部圍追堵截,紅軍形勢危急,少數傷員饑寒交迫,體力不支掉隊。
埋葬了小紅軍,深田村的老百姓勸掉隊的兩個紅軍戰士留下來,等身體恢復,大雪消融了再上路尋找部隊,并將兩個紅軍安置在兩戶可靠的村民家里休養。一個星期后,兩個紅軍戰士身體恢復,老百姓打發其干糧、錢幣,將其送到通往清塘小坪的路上,并囑咐紅軍戰士,要是找不到隊伍就回深田村。兩個紅軍戰士離開之后沒有再回來,也許是犧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