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山故事|蕭涇古寺的故事
原標題:寶山故事|蕭涇古寺的故事
寶山,這塊臨江而筑的土地,伴著泱泱江水的激蕩、浩浩江潮的翻滾,數百年歲月,留下許多感人的故事,有的昂揚、有的悲壯、有的深情、有的樸素,這些故事一一化為今天的豐厚的“寶山故事”。
蕭涇古寺的故事
妙華
民間傳說,古時蕭涇寺的毀壞與明朝初期的“靖難之役”有著密切的關系。
“靖難之役”是明朝初期叔侄之間爭奪皇位的一場大仗。相傳明燕王朱棣(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四子)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的長孫)見大勢已去,欲拔劍自刎。內學士宋景勸說先帝在時曾囑咐,有一鐵柜懸于勤身殿后,等子孫患難急迫時才可打開。建文帝打開柜子,發現內有兩套僧衣、兩張戒度、一把剃刀、十錠白銀,還有一封信,上書:“游僧二名,應文應云,白銀十錠,速出鬼門。”建文帝朱允炆出宮后究竟去了何方,至今仍屬謎團。而蕭涇一帶卻留下這樣一個故事:朱允炆乘小船從南京的皇宮御溝逃出后轉入長江,沿江東下,至無錫、蘇州一帶,轉入張浦塘沿河東逃。當年,張浦塘屬內地的出海通道之一,河寬200余米,臨近蕭涇寺,考慮到東逃已無路可走,即入寺求住持收留做一名雜役。當家和尚看出他的不凡來歷,就讓他削發剃度做了個小和尚,自此在蕭涇古寺隱匿了下來。
因為寺大人多,官兵數次前往蕭涇寺搜捕都未發現建文帝,但沒多少日子仍然被追兵有所覺察,寺廟被嚴密封鎖了。
蕭涇寺山門
方丈飛云和尚十分緊張,他擔心如在寺中查出建文帝,對建文帝和寺院都不利。一天天還未亮,他對建文帝說:“看來,皇上在這里太危險了,遲早會被他們查出來的,你還是到別處避難,另找出路吧。”朱允炆心情沉重地答道:“現在四處大門都被封鎖,叫我開門出去不是找死嗎?被朱棣害死還不如死在此廟中。”飛云和尚安慰他說:“不會的,在這寺廟東南角有一扇門,三百年來從未開過,現在也沒人知道那里有門,也只有我一個人可以開,你就從這扇門里出去,出門后,一直往東逃,就很快到海邊,你設法從海上逃出去,以后再想辦法。”建文帝接受了飛云和尚的安排,立即換上鄉民的服裝,飛云和尚還安排了一名小和尚送他上路。建文帝在小和尚的陪同下,從寺廟東南角的門里離開了蕭涇寺,向東海邊逃去。至今在這一帶,民間還流傳著一句“若要此門開,只有建文來”的說法,意思是蕭涇寺東南角的這扇門只對建文帝開。
建文帝匆匆向東奔去,這里東面是長江,再外是大海,能往哪里逃呢?沒有船只是無法往海上逃的,真是走投無路。當他逃到現在的羅涇鎮三橋村的塘口地區時,后面的追兵趕來了,絕望之際,突然發現前方麥田里有人,原來是三位姑娘在割小麥,她們是塘口朱家宅的朱吉珍、朱素珍、朱秀珍三姐妹。異常恐慌的建文帝遂向麥田逃去,向三位姑娘說出了自己的身份,和自己落難的處境,并向她們求救。三位善良的姑娘一聽皇帝求救,立即跪下,一口答應盡力救他。她們想了一個辦法,把割下的小麥捆扎后豎起,將建文帝圍在了其中。追兵趕到后四處搜查不見,查問三位姑娘,機智的姑娘說好像看見有人往北去了,由此建文帝躲過一劫。
事后,三位姑娘把建文帝安全轉移到自己家中,讓建文帝在家中避了一夜。全家商量讓建文帝從海上逃去,由于她們的哥哥經常外出捕魚,熟悉海上的生活,所以決定讓他前往護送。第二天天未亮,建文帝在三位姑娘的陪同下,從花子涇(通往長江口的河,現仍在)出海逃難了。臨別時,建文帝與三位姑娘依依不舍地告別,再三感謝她們的救助。船開時三位姑娘淚流滿面,只是船開走后,從此再沒有建文帝的音信了。
追兵無法找到朱允炆,為了向朱棣交差,于是一把火燒了蕭涇寺,謊稱朱允炆已被燒死在寺中。但由于蕭涇寺離長江入海口不遠,又聽說在三橋塘口地方有人曾掩護過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懷疑侄子有可能順著長江逃往海外,于是派鄭和出海,尋找朱允炆的下落,這就是著名的“鄭和七次下西洋”。鄭和首次下西洋時,有一支船隊便是從張浦塘出的海。
藥師大殿
據《寶山縣志》記載,該寺被毀后,有僧景岑重建,又毀。光緒三年,民間籌資再建。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日寇從寶山登陸,燒殺搶掠,蕭涇古寺周圍的民居幾成廢墟,唯有寺廟殘屋保留。抗戰勝利后,僅存的寺院,部分被毀,部分被改為民房、服裝廠、軋鋼廠和蕭涇小學。當時在小學就讀的村民回憶,寺院原有的石碑、條石等被用作地基埋于地下,最后留存的佛殿也于1992年建校辦工廠時被拆除。
蕭涇寺的故事是寶山羅涇地區不同時期形成的與蕭涇古寺相關的民間傳說,經歷了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傳,得以留存至今。從傳說產生的年代來看,遠至南北朝、梁代,近達明達、清代、民國,可算得上千年的歷史積累。這些故事內容較為豐富,均與當地風物有著密切的聯系,絕大部分在當今尚能找到佐證和痕跡。2023年,《蕭涇寺的歷史傳說》被列為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