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寓言、成語故事20個,讀一個故事,品一段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特殊的時期,經夏、商、西周歷經一千多年,到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歷史轉型,此時東周王朝衰微,諸侯各國各自為政,兼并天下。春秋戰國時期長達五百多年,在這五百多年里,涌現出許多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縱橫家,史稱諸子百家,涌現出了許多故事,這些故事被后人總結,就成為成語典故。
有關春秋戰國的成語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寓言故事的縮寫,如“撥苗助長”、“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歷史事件的概括,如“完壁歸趙”、“負荊請罪”、“臥薪嘗膽”、“紙上談兵”、“如火如荼”、“退避三舍”等。
1、智子疑鄰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韓非子·說難》中的《顏則旭篇》。
原文: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寓意:
持相同看法的人卻因身份不同而遭到了不同的對待;要虛心接受正確的意見,對人不能持有偏見,客觀公正地評價一個人,應該實事求是,決不能智子疑鄰;向別人進言要注意自己和聽者的關系,以免生出不必要的麻煩,用現在的話說是“不要多管閑事”。
2、鄭人買履
這個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原文: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寓意:
諷刺那些墨守陳規,固執己見,死守教條,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客觀實際采取靈活對策的人。
3、刻舟求劍
這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寓意:
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用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展的事物,必將導致錯誤的判斷。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人應該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改變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條,否則會一事無成。同時告誡人們不能平面、靜止地看待問題。
4、東施效顰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莊子·天運》。
原文:
故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寓意:
告訴我們不要一味的模仿別人,要知道別人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做好在哪里。不然,最終只會成為笑話。
5、邯鄲學步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莊子·秋水》。
原文:
子往呼!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今子不去,將忘子之故,失子之業。
寓意:
告訴我們不要一味的模仿別人,要知道別人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做好在哪里。不然,最終只會成為笑話。
6、杞人憂天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列子·天瑞》。
原文: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其人曰:“奈地壞何?”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亡處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寓意:
這是一則益智寓言,寫了憂天者與憂人者兩種人。意思還是不要去憂慮那些不切實際的事物。
7、懸梁刺股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戰國策·秦策一》。
背景:
蘇秦在秦國很不得意,貂裘破損,床頭金盡。歸家之后,又受盡家人白眼。好在他家富有藏書,從數十箱書中,揀出太公《陰符》之謀,頭懸梁,錐刺股, 發憤苦讀。一年之后,自我感覺良好,認為可以出去游說各國君王了。
原文:
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纴,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嘆曰:“妻不以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故事大意:
比喻廢寢忘食地刻苦學習。成語是由“頭懸梁”和“錐刺股”兩個故事組成。東漢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閉門從早讀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時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梁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
蘇秦游說秦王的奏章先后上了十次,意見始終未被采納。他穿的黑貂皮衣破舊了,百斤金屬貨幣也用光了,生活費用失去了來源,只好離開秦國回家。他腿上纏著綁腿,腳穿草鞋,背著書箱,挑著行李,神情憔悴,面色黃黑,臉上顯出羞愧的神色。回到家里,正在織布的妻子不下機迎接,嫂子也不肯替他燒火做飯,父母也不和他講話。蘇秦長嘆道:“妻子不把我當做丈夫,嫂子不把我當做小叔,父母不把我當做兒子,這都是蘇秦的過錯啊。”當天晚上取出藏書,打開了幾十個書箱,找到一部姜太公寫的叫做《陰符》的謀略書,于是埋頭苦讀,選擇精要處反復鉆研。當讀書困倦,睡意襲來的時候,他就用錐子猛扎自己的大腿,鮮血流到了腳跟。他說:“哪里還會有游說列國君主而不能讓他們拿出金玉錦繡、取得卿相高位的呢?”經過一年,蘇秦鉆研有得,感覺良好,他說:“這下真能用來說服各國在位的君主了。”
8、狡兔三窟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戰國策·齊策四》。
原文:
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謂梁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于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于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先驅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赍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封書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廟之祟,沉于諂諛之臣,開罪于君,寡人不足為也。愿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馮諼誡孟嘗君曰:“愿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于薛。”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故事大意:
馮諼生活無著,投靠孟嘗君,完全未受重視。其后馮諼三歌長鋏,改善了自己和老母的生活,也可看出孟嘗君待門下是真誠的。到馮諼挺身自任,愿為孟嘗君收債,已微露頭角,所以孟嘗君改容禮謝。馮諼問:“以何市而反?”問得好,其實心中早有主意。孟嘗君答:“視吾家所寡有者。”答得妙,實際上是許他便宜行事。馮諼到薛,矯命焚券,為孟嘗“市義”,奇峰突起。他返齊報命,雖竭力解釋,孟嘗君始終不悅,可見是不以為然的。后來孟嘗君就國于薛,薛民百里相迎,孟嘗君這才佩服馮諼市義是為他辦了一件大好事。馮諼接著游說魏王,設法為孟嘗君恢復相位;又為他謀畫在薛立宗廟,使孟嘗君終身無禍。三窟的經營,顯示了馮諼確實是一個高瞻遠矚的謀士。
9、唇亡齒寒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左傳·僖公五年》
原文:
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
故事大意: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里罷了。”晉獻公采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們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后,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幫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于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后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10、驚弓之鳥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戰國策·楚策四》。
背景:
公元前241年,楚、燕和三晉這五國攻秦,牽頭的是楚國,這時,春申君已在楚國做了二十二年的令尹。東方諸國連年受到秦的攻打,看不到何時才是盡頭,于是決定聯合出兵,作困獸之斗。“天下合從”,就在此時開始。春申君打算讓臨武君統兵,趙使魏加用“驚弓之鳥”作比喻,說臨武君是秦的手下敗將,不能擔此重任,春申君不聽。秦國開關迎戰,諸侯兵敗走,伐秦以失敗告終,楚國也被迫把都城由陳(今河南淮陽)東徙到壽春(今安徽壽州),處境更加艱難。事實證明,魏加的預測具有先見之明的。
原文:
天下合從。趙使魏加見楚春申君曰:“君有將乎?”曰:“有矣,仆欲將臨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時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異日者,更羸與魏王處京臺之下,仰見飛鳥。更羸謂魏王曰:‘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間,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忘也。聞弦音,引而高飛,故瘡裂而隕也。’今臨武君嘗為秦孽,不可為拒秦之將也!”
寓意:
比喻經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11、抱薪救火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戰國策·魏策三》。
背景:
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有兩條戰線:一是硝煙彌漫的正面戰場,一是外交戰線上不見刀槍的戰場。力量占上風的一方,在遭到堅強阻擊時,往往也無法占領對方的城邑,它憑借軍事優勢,常想通過外交手段,迫使對方自動獻出土地。劣勢的一方,常可用積極抵抗而化解敵方的攻勢。鹿死誰手,真難預料。在外交上,更要堅持原則,不能把敵方用武力得不到的土地拱手相送。割地求和,等于“抱薪救火”,只會使火勢越燒越旺。堅持斗爭,奮戰到底,才是唯一可行的辦法。
原文:
華陽之戰,魏不勝秦。明年,將使段干崇割地而講。孫臣謂魏王曰:“魏不以敗之上割,可謂善用不勝矣;而秦不以勝之上割,可謂不能用勝矣。今處期年乃欲割,是群臣之私而王不知也。且夫欲璽者,段干子也,王因使之割地;欲地者,秦也,而王因使之授璽。夫欲璽者制地,而欲地者制璽,其勢必無魏矣。且夫奸臣固皆欲以地事秦。以地事秦,譬猶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則火不止。今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窮,是薪火之說也。”
寓意:
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反而使災禍擴大。蘇洵《六國論》中說到:“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12、南轅北轍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戰國策·魏策四》。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浴,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于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故事大意:
魏王想攻打趙國,季梁勸他說:“我在大路上遇到一個趕著車向北走的人,告訴我說:‘我要去楚國。我問他:‘你要去楚國,為什么要向北呢?他說:我的馬跑得快。我說:您的馬雖然跑得快,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我的盤纏很充足。我說:‘你的盤纏雖然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又說:給我駕車的人本領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錯了,趕路的條件越好,離楚國的距離就會越遠。
現在大王動不動就想稱霸諸侯,辦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國家強大,軍隊精銳,而去攻打邯鄲,想擴展地盤抬高聲威,豈不知您這樣的行動越多,距離統一天下為王的目標就越遠,這正像要去楚國卻向北走的行為一樣啊!”
寓意:
做事成功,有一個前提,必須是大方向正確。方向對了,多一分耕耘,就多一分收獲。日積月累,由小到大,涓涓不息,匯為江河,成功定可預期。方向不對,南轅北轍,愈努力問題愈多,愈堅持錯誤愈大。
13、胡服騎射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戰國策·趙策二》。
背景:
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順應時勢,推行改革,決定在趙國實行胡服騎射。改革前,趙國強鄰環伺,形勢嚴峻。對趙威脅最大的是近在肘腋的中山和匈奴。匈奴騎兵經常侵擾趙的邊境。中山地雖不大,但也曾屢敗趙兵,深入趙境。趙武靈王對此念念不忘,想通過胡服騎射來扭轉被動局面。
什么是胡服騎射?胡服是把過去衣裳連體、一直拖到地面的服裝,改為上穿短衣、下著分襠褲的衣服,騎射則是用跨馬射箭的騎兵代替笨重遲緩的戰車。實行胡服騎射后,很快就見到成效。趙連續擊敗北邊的林胡、樓煩,幾年后就滅掉中山,兵鋒所及,所向必克,這就是這次改革所帶來的變化。
原文:
武靈王平晝閑居,……今吾欲繼襄主之業,啟胡、翟之鄉,而卒世不見也。敵弱者,用力少而功多,可以無盡百姓之勞,而享往古之勛。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負遺俗之累;有獨知之慮者,必被庶人之恐。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矣。”
大意:
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14、圖窮匕見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戰國策·燕策三》。
背景:
荊軻是戰國末年有名的勇士,由于田光的推薦,燕太子丹召見他,待以上卿之禮。后來秦將王翦破趙,兵臨易水,燕國形勢危急,太子丹要求他赴秦,劫持秦王。荊軻有所等待,遲遲未發。太子丹心情急躁,催促他及早上路。臨行,太子和賓客都白衣素冠,在易水邊為他餞別。他的好友高漸離擊筑,荊軻相和而歌。接著又唱出一曲《易水歌》,凄涼悲壯,流傳千古。
荊軻至秦,持樊於期頭及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獻給秦王。在獻圖地,荊軻副手秦武陽恐懼色變,荊軻談笑自若,替他解釋。在奉圖的時候,圖窮而匕首見,荊軻刺秦王不中,秦王拔劍擊斷荊軻左股,行刺的事遂告失敗。陶淵明《詠荊軻》詩說:“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為荊軻的失敗深致惋惜。
原文: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故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
15、退避三舍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原文:
及楚,楚子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余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子玉請殺之。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晉侯無親,外內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
大意:
到了楚國,楚成王設宴招待他,說:“公子如果返回晉國即位,那么將如何報答我呢?”重耳回答說:“男女奴仆,寶玉絲帛,君王已經有了,鳥羽、獸毛、象牙、犀牛皮,則是貴國的土產。晉國生產的這些東西,不過是貴國流散到晉國的剩余罷了。我拿什么報答您好呢?”楚王說:“雖說是這樣,您究竟用什么來報答我?”重耳回答說:“如果托您的福,能夠返回晉國,一旦晉、楚兩國交戰,在戰場上相遇,那我將把軍隊后撤九十里。如果還得不到君王的諒解而退兵,那只好左手拿著馬鞭、弓箭,右手撫著箭袋、弓套與君王較量一番了。”令尹成得臣子玉請求楚王殺掉重耳。楚王說:“晉公子重耳志向廣大嚴于律己,文辭華美而有禮節。他的隨從態度嚴肅,待人寬厚,忠誠而能為主人效力。現在的晉國國君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外均不得人心。我聽說唐叔的后代,是姬姓中最后衰亡的,這大概要由重耳來重振國勢吧!上天要振興他,誰又能夠廢掉他呢?違背天意,必定會有大災難。”于是就把重耳送到秦國。
16、利令智昏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背景:
長平一戰之前,秦攻打韓,韓國的一部分土地與韓國本土失去了聯系,這一塊地就是上黨地區,韓國便把它割讓給秦國,以求茍且。但是上黨的軍民痛恨秦國,他們在馮亭的帶領下要求向趙投降。在趙國內部,關于是否接受馮亭的投降起了爭議,一部分人認為,接受投降,必然引起秦國的惱怒,到時候,秦必定大舉來攻打,這是趙國不愿意看到的。以平原君趙勝為首的一部分人則主張,上黨地區是咽喉要地,且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樂而不為。趙國最終接受了上黨的投降,并由此引發了戰國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
原文: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虞卿料事揣情,為趙畫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齊,卒困于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況賢人乎?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于后世云。
大意:
司馬遷在文末的評述中說:平原君這個人,可以說是那個混亂的時代里的一位灑脫、賢能的公子,但他卻不能識大體。民間俚俗之語說“利益讓聰明的頭腦發昏”,平原君相信馮亭的邪說,令趙國在長平一戰中損失四十多萬人,邯鄲幾乎淪陷。虞卿預計事態和情勢的發展,為趙國出謀劃策,多么巧妙啊!等到不忍看到魏齊被殺死,最終被困在了大梁,一般人都明白虞卿這樣做是行不通的,何況賢能的人呢?但若不是虞卿處于窮困愁苦的地步,也不會因為寫書而使自己名垂后世。
17、假途伐虢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左傳·僖公二年》。
原文:
“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壁,假道于虞以伐虢。公曰:‘是吾寶也。’對曰:‘若得道于虞,猶外府也。’公曰:‘宮之奇存焉。’對曰:‘宮之奇之為人也,懦而不能強諫,且少長于君,君昵之,雖諫,將不聽。’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為不道,人自顛轉,伐鄍三門。冀之既病,則亦唯君故。今虢為不道,保于逆旅,以侵敝邑之南鄙。敢請假道以請罪于虢。’虞公許之,且請先伐虢。宮之奇諫,不聽,遂起師。夏,晉里克、荀息帥師會虞師伐虢,滅下陽。”
大意:
晉國的荀息請求用屈地出產的馬和垂棘出產的璧玉向虞國借路來進攻虢國。晉獻公說:“這是我的寶物啊!”荀息回答說:“如果向虞國借到了路,東西放在虞國,就像放在宮外的庫房里一樣。”晉獻公說:“宮之奇還在那里。”荀息回答說:“宮之奇的為人,懦弱而不能堅決進諫,而且從小就和虞君在宮里一起長大,虞君對他親昵,即使進諫,虞君不會聽從的。”于是晉獻公就派荀息到虞國去借路,說:“冀國無道,從顛軨入侵,圍攻虞國鄍邑的三面城門。敝國伐冀而使冀國受到損失,也是為了君王的緣故。現在虢國無道,在客舍里筑起堡壘,來攻打敝國的南部邊境。謹大膽地請求貴國借路,以便到虢國去問罪。”虞公答應了,而且自己請求先去進攻虢國。宮之奇勸阻,虞公不聽,就帶兵進攻虢國。夏季,晉國的里克、荀息領兵會合虞軍,進攻虢國,滅亡了下陽。
18、臥薪嘗膽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原文:
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故事大意: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并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喂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勾踐回國后立志報仇復國雪恥,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并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后來終于滅掉吳國。
19、圍魏救趙
這個成語典故《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背景:
戰國時(公元前353年) 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于齊國。齊將田忌、孫臏率軍救趙 ,趁魏國都城兵力空虛,引兵直攻魏國。魏軍回救,齊軍乘其疲憊,于中途大敗魏軍,遂解趙圍。
原文:
其后魏伐趙,趙急,請救于齊。齊威王欲將孫臏,臏辭謝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 ,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老弱罷于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田忌從之,魏果去邯鄲,與齊戰于桂陵,大破魏軍。
大意:
后來魏國征伐趙國,趙國危險,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想讓孫臏做將帥,孫臏推辭說:“我是受過刑罰幸而活命的人,不宜做將帥。”于是就用田忌做將帥,而孫臏做軍師,坐在斗篷車里,專門替他出謀劃策。田忌想帶領軍隊前往趙國,孫臏說:“凡解開雜亂糾纏的東西不能握緊拳頭使勁;勸解斗毆的人,不能插手搏斗、擊刺。如能避實擊虛,形勢發展受到阻止,就會自我松解了。如今梁國攻打趙國,輕銳的士兵必定在國外竭盡其力,老弱的人必定在國內疲勞不堪;您不如帶領軍隊急奔大梁,占據它的交通要道,沖擊它正空虛的地方,它必定舍棄趙國而救自己。這樣,我們一舉兩得,既解除了趙國的圍困,又使魏國遭受挫敗。”田忌聽從了他,魏國軍隊果然離開了邯鄲,跟齊國軍隊在桂陵交戰,齊軍大敗魏軍。
20、問鼎中原
這個成語典故出自《左傳·宣公三年》。
原文:
楚子(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魎,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昬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大意:
楚王征伐陸渾之戎,因而來到雒水,在周都城郊陳兵炫耀。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王。楚王問鼎的大小與輕重。王孫滿回答說:“鼎的大小輕重,在于持鼎者的德行,而不在鼎本身。從前夏朝,當它有德的時候,將遠方的山川物產,都畫成圖,又用九州長官進貢的銅鑄成鼎,并把圖畫也鑄在鼎上,天下百物鼎上均已具備,這樣人民就知道什么是神,什么是奸。因而人民入山林、涉川澤時,就不會遇到不順心的事。魑魅魍魎等鬼怪也不會再碰上。因而能上下協調,以接受上天的福佑。夏桀道德昏昧,九鼎被遷到商朝,商朝享國六百年。商紂王暴虐,九鼎又被搬遷到周朝。如果道德美善光明,鼎雖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亂,鼎再大,也是輕的。上天賜福給有光明品德的人,也是有時間的期限的。周成王把九鼎安放在郟鄏,占卜問得傳世三十,傳年七百,這些都是上天的旨意。周王朝的德行雖然已衰弱,但上天的旨意并未改變,鼎的輕重是不能問的。”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