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之聲】寶泉寺之神話傳說故事
在方山縣峪口鎮南村西面的鳳凰梁上,有一座巍峨壯觀、金碧輝煌的寶泉寺。據《永寧州志》《汾州府志》(清乾隆版)記載:寶泉寺,山頂有泉,因以名之。走進寶泉寺,但見群峰環抱,眾星捧月,隱隱約約,美輪美奐,賦予人一種“深山藏古寺”之神秘感。本期節目帶大家一起走進寶泉寺了解發生在這里的神話傳說故事。
寶泉寺之神話傳說故事 音頻: 進度條 00:00 20:24 后退15秒 倍速 快進15秒向上滾動瀏覽全文↑↑↑↑
站在當年左國城的瞭望臺—寶泉寺,左國城遺址盡收眼底,那古城、古墻、古道依稀可辨,那里正是當年少數民族領袖劉淵入主中原后興建的第一個都城的歷史見證。寶泉寺恰好處在山環水抱、龍鳳呈祥之地。在此,能近距離觀賞鳳凰梁龍鳳呈祥之勢:可見那條龍昂首挺立,五爪清晰,懷抱青泉一眼,其勢蜿蜿蜒蜒直抵山腳;龍山環抱著鳳山,只見那鳳頭昂立,鳳翅翩翩,鳳尾低垂,真實地再現了左國城都城龍鳳呈祥之瑞相。
據有關史料記載,寶泉寺現存建筑主體結構為明代遺構。坐北向南,二層階梯型院落布局。一層為一進院布局,中軸線上由南到北為戲臺基址、下殿,兩側為配殿,戲臺兩側為掖門基址;二層為一進院布局,中軸線上為北端上殿,兩側為耳殿和配殿。各殿均為石券窯洞,東西排列對稱。可惜改革開放后,未有人修繕,致使附近村民大量搬遷,原前方土墩為山門、大殿,后坍塌。還有龍王廟、山神廟遺跡。曾經住僧20多人。寺內現存井1口,石碑7通,寺院附近還發現大量建筑構件。
眾人都說寶泉寺是個好地方:一是居于尚好風水寶地。寶泉寺位于1600多米的南山之巔,恰好呈現出山環水抱,龍鳳呈祥之勢。從寶泉寺瞭望臺,觀賞左國城遺址盡收眼底,這里不愧為是當年左國城戰略之瞭望臺。
二是蘊藏珍貴玉石礦產。寶泉寺所依山脈藏有精妙玉石,儲量驚人。大雄寶殿內3尊大佛與萬佛寺100多尊菩薩小佛像,均取自于山中所藏玉石精雕細琢而成,這在國內外眾多寺院塑像中極為罕見的一大奇觀。
三是俯拾皆是民間故事。據方山縣閆吉平老師介紹,他經過多年悉心收集整理,集成了寶泉寺擁有“寶泉”“進士洼”“駝抬舉”“鳳凰梁”“丹鳳鳴天”“黑風洞”“三眼窯”“山神廟”“還愿”等民間故事,聽之美妙動聽,浮想聯翩;品之有滋有味,啟迪哲思。那么接下來我們和大家分享幾個關于寶泉寺的民間故事。
“神泉”神話傳說故事
向上滾動瀏覽全文↑↑↑↑
在寶泉寺舊址五孔窯洞下方,有一個天然水窟,其旁有一座水母神廟,廟內供奉一尊水母神像。
傳說,一日,三圣母下凡云游,途經呂梁山左國城一帶,扒開云頭,俯視人間,就見此地溝壑縱橫,群山連綿,山川秀美,十分好奇。駐足觀賞間,發現這里土地貧瘠,禾苗枯萎,很是傷感。隨即從懷中取出一個寶壺,揭開壺蓋,手指輕輕一點一彈,灑向人間。瞬間,就見鳳凰梁上出現了一眼神泉,泉水噴涌而出,泉流源源不斷,須臾集水成池。主持和尚見狀,用瓢舀起一勺,飲之香甜可口,味道鮮美。此泉水不僅能供寺院僧人食用,還可滿足周邊老百姓用水。后來,人們就將此泉命名為“神泉”,隨之也將寺院命名為“寶泉寺”。
據說,當地有一位富家小姐身患疾病,每日痛苦煎熬。一日,富家小姐登上鳳凰梁,走進寶泉寺,在敬神拜佛后,口渴難耐時,順便喝了幾口泉水,頓感舒適無比。回家不日,大病痊愈。翌年,富家小姐專程登上寶泉寺還愿,還特意贈送了一面“有求必應”的錦旗。同時,為了表達真誠謝意,臨走時還留下了許多銀兩。
從此以后,十里八鄉老百姓慕名而來,登上寶泉寺,燒香拜佛,暢飲神泉水解得百病除。鳳凰山因神泉而名聲遠播,寶泉寺因神泉命寺,香火繚繞,香客不絕。
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它是由人們幻想中的古今生物而編撰的故事。也許這神泉水是因天然水集成,也許真有神之護佑,其中緣由我們不得而知,也難解其迷,但寶泉真實存在,同時寶泉寺因神泉而蒙上了一層神秘而誘人的色彩。
“進士洼”神話傳說故事
向上滾動瀏覽全文↑↑↑↑
進士洼位于寶泉寺的南側,走進“進士洼”,聆聽進士洼來歷故事,感悟宮廷勾心斗角,進士人生之苦旅。
傳說,當年皇宮中西宮娘娘生有一子,自幼聰慧無比。而正宮娘娘膝下無子,只有一公主。于是,在后宮娘娘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勾心斗角之戰。正宮娘娘唯恐將來西宮娘娘立子為太子,難保其正宮之席位。在嫉妒之心驅使下,為保住其正宮席位,正宮娘娘便萌生了謀害西宮娘娘之子的野心。
話說,西宮娘娘為了保兒子之性命,謊稱要帶孩子去寺院許愿。于是,便秘密派貼身宮女將孩子送出皇宮外,然后想方設法去尋找一處避難之所。宮女出宮后,就帶著孩子誠惶誠恐,四處尋覓,艱辛跋涉,歷盡險阻,經多方打聽,最后來到了今方山的寶泉寺。走進寺院,環顧四周,發現此地山高路遠,松柏成林,鐘靈毓秀,鳥語花香,是一個世外桃源之地。宮女就決定讓孩子躲避于寺中,隨寄托給寺院住持僧人看護,還捐獻了許多金銀玉帛,便回宮去了。
后來,在寶泉寺住持僧人精心撫養下,既教孩子識字,又讓孩子誦讀四書五經,學琴棋書畫,還練刀槍騎射,一心希望孩子有朝一日,重回皇宮,繼承父業,安邦定國,治理天下。經過十年寒窗之歷練,孩子終于長大成人,不僅考取了秀才,中了舉人,還考中了進士。
再說,當年因宮廷斗爭激烈,那位曾護送孩子的宮女最后慘遭殺害。自從孩子被送出之后,從此渺無音信,西宮娘娘日思夜想。忽然,有一天,西宮娘娘在皇宮一次加官進爵的盛宴中,無意間驚喜地發現,有一名進士的手腕胎記,與其子胎記完全吻合,后經多方了解、詳細核實,最后確定了那位進士就當年送出去的親身兒子時,西宮娘娘熱淚盈眶,喜出望外……
此時,恰逢正宮娘娘病逝,西宮娘娘之子便繼承了皇位。為了感謝寶泉寺神靈的護佑,住持僧人的撫養,那年,五月端午節,西宮娘娘專程來到寶泉寺燒香還愿,捐獻了大量銀兩,并懿旨重新修繕寶泉寺。從此,每年五月端午這天,寶泉寺住持便邀請戲班子前來唱大戲助興,寺院熱鬧無比,十里八鄉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地前來求神拜佛,香火繚繞,香客不斷。后來,人們將那孩子曾經居住過的山洼取名為“進士洼”。
據說,10年前,方山南村的薛玉生先生曾在寶泉寺親眼目睹過西宮娘娘還愿的那塊“鳳頭碑”。其碑高1米,兩邊是鳳凰,中間刻有“永世不朽”四個大字。南村村民任長亮有詩贊曰:
進士傳奇遠聞名,莘莘學子朝文君。流連忘返贊不絕,世外桃源在南村。
“馱臺咀”神話傳說故事
向上滾動瀏覽全文↑↑↑↑
在寶泉寺旁的趕山嶺東側,有一處十分醒目的奇特景觀,俗名叫“三重崖”,又名“三層崖”,因此處當年為駱駝營救石勒之地,美其名曰“駝抬舉”,寓意“駱駝抬高舉起石勒”之意,后來被人們演變叫“馱臺咀”,
走近“駝抬舉”,聆聽石勒傳奇故事,感悟“馱臺咀”來歷之神奇。傳說,十六國時期,后趙的建立者、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奴隸皇帝石勒,在臨州與東海王司馬越一次交戰中被困,因寡不敵眾,掛花敗走麥城。石勒身負重傷,單人獨騎,拼命逃跑。追兵窮追不舍,企圖活捉石勒。石勒之時,只好丟盔棄甲,然而慌不擇路,盲闖山路。后因道路崎嶇,狹窄陡峭,于是棄馬徒步,翻山越嶺。不知不覺中,他便逃到了鳳凰嶺(今寶泉寺)時,依然馬不停蹄,匆忙向趕山嶺奔跑。趕山嶺時為劉淵左國城之大本營。突然間,石勒發出“哎呀!好險!”之聲。原來,石勒只顧埋頭走路,來不及抬頭看道。忽然之間,他已步入趕山嶺東側的絕壁地帶,倘若再前行一步,就會葬身于百丈深淵。無奈之下,他仰天長嘆一聲:“哎,這難道是天滅我也?”此時此刻,急躁、無奈、憤怒的石勒,急忙拔出隨身佩劍,使出渾身力氣,揮劍向著峭壁連劈三下,瞬間發出響徹天際,響聲如雷的“轟隆”“轟隆”“轟隆”之聲,突然山崩地裂,眼前原來的懸崖峭壁,竟然奇跡般地變成了三層階梯型的棧道。石勒情不自禁地大喊道:“此乃天助我也!天助我也!”他喜出望外地連呼幾聲,然后,振精提氣,向下三躍,最后落到崖下,闖入入灌木叢林之中……。當追兵趕來時,目睹眼前情景,望塵莫及,無可奈何,只好垂頭喪氣,收兵回營。常言說,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左國城乃匈奴南侵、遷徙以來的大本營。匈奴人到此,一方面繼續推廣漢人的農耕文明,另一方面也引進了一些的游牧文化。駱駝乃匈奴人之役畜,后來就將駱駝引到此地養殖,平時駱駝牧于山梁、山溝。某日傍晚,忽見數峰駱駝前呼后擁向左國城來,只見駱群中有只老駱駝,背上馱著一個血肉模糊、奄奄一息的人,人們紛紛圍攏上來,仔細觀察辨認,原來此人就是石勒,人們立即進行施救……。話說,當時的石勒躍下懸崖后,因饑餓、疲勞、失血過度,于是就昏厥過去。恰逢時有幾只駱駝前來覓食,石勒在朦朦朧朧、迷迷糊糊中隱約看見有幾峰駱駝或用嘴叼住其衣服,或舔其手足,最后將石勒高高抬起,舉過頭頂,隨后輕輕地將他放在一峰駱駝背上,緩緩前行,其余駱駝前呼后擁“護送”石勒歸來。當然,傳說終歸是傳說,也許石勒真有神之護佑,其中緣由我們不得而知,也難解其迷,但三重崖真實存在,這為寶泉寺增添了一道靚麗景觀,也為寶泉寺披上了一種神奇而迷人的色彩。穿越千年歷史長河,傾聽方山精彩故事,傳遞古代文明璀璨星火……每一處名勝,每一個朝代,每一件文物都以其獨特的丈量方式,標記出中華文明在歷史時空中走過的痕跡,標志著大美方山在歷史長河中遺存的史詩。END
錄音:王秀君
來源:解德輝 行走大美呂梁
新媒體編輯:張慧敏
新媒體審核:賀彥濤
新媒體監制:渠淑芳
●【文旅之聲】博古論今 || 呂梁市博物館
●【普法在線】《傳染病防治法》這些規定你必須知道!
●【速遞】居家該備什么藥?專家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