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野雞大學”不如念社區大學-精英譚
在公開簡歷中,震撼西方的中國“虎老婆”鄧文迪是耶魯高才生。但大概很少有人注意到,1987年,鄧文迪初到美國的時候,就讀的只是加州一所不起眼的社區大學——Northridge加州州立大學。
門檻低、出路廣
鄧文迪踏上美利堅的起點并不高,她所走的道路也是很多留學生的共同選擇。美國的社區大學是其教育體系的特色之一,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不僅滿足了美國人受教育的需求,也極大地惠及了外國留學生和新移民。
1892年,芝加哥大學的創始人威廉·哈珀主張:大學的目的是深入研究,大學生應該在地方社區完成大學頭兩年的基礎課程以應付后兩年的緊張學習。他第一次把大學分成兩級學院:一、二年級為初級學院,三、四年級為高級學院。1947年,美國“總統高等教育委員會”提出了“社區大學”這一概念,并以此來命名公立初級學院。
兩年制的社區大學既然被劃為普及教育,便意味著學費低廉,確實,社區大學每年的學費大概是普通大學學費的1/4。現任總統奧巴馬更是投資120億美元,推出了社區大學新政。
在社區大學畢業后,如果想拿到正式的學士文憑,需要到四年制大學續讀后兩年的課程,聽起來有點像中國的“專升本”。但社區大學的本質及作用和中國的大學專科大不相同。首先,社區大學提供兩類課程,一種是職業培訓課程,類似專科或技校,學生畢業后憑著學到的技術找工作;另一種是基礎教育,選擇這類課程的學生,只要成績過關,無須“專升本考試”即可帶著學分轉入四年制大學繼續學習,很多名校——比如大名鼎鼎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每年都會接收不少從社區學院轉過來的學生。好多人高中畢業時對名牌大學不敢奢望,但讀完社區大學后卻可以進入這些大學繼續讀書,不失為一個迂回的好途徑。
另外,社區大學扮演了教育普及者的角色。美國的1200多所社區大學共有1000多萬注冊學生,平均年齡29歲,既有按部就班升學的,也有很多半脫產的打工族,甚至有花甲之年來圓夢的老人。足見社區大學門檻之低,入學系統靈活快捷。
此外,社區大學一年有多個入學時間。極大地方便了像鄧文迪這樣初到美國就要倉促入學的人。莫說1987年,即便是20多年后留學中介遍地開花的今天,社區大學仍然不失為一個高效的選擇。筆者的大學同學在大二時舉家移民美國,因為準備不夠充分上不了理想的四年制大學,就選擇在社區大學重新開始。
“副學士”不忽悠
從社區大學畢業后沒有續讀2年本科的學生拿到的學位就成了“副學士”。
盡管“副學士”這個名頭聽起來極其山寨,但社區大學的教育還是相當靠譜的,尤其是對于入學基礎不夠好的學生來說。不用考托福或SAT,便去掉了第一個緊箍咒,學生入學后可進入大學的ESL英語培訓中心參加英語培訓,之后通過測試,就可以正式入讀大學課程。這樣看來,進一所社區大學遠好過什么西太平洋之類的“野雞大學”,門檻低,還名正言順,學費也不算貴。
另一個大優勢就是小班教學。社區大學的一個班通常只有10~30個人,對于剛剛踏上異國他鄉,面對學習和生活雙重壓力無所適從的留學生來說,或許進入不起眼的社區學院,比被丟進一所龐大的綜合大學性價比更高。因為上了一年以后,就可以以美國高中畢業生的身份參加考試、申請學校。到那時,沒有了語言劣勢,對這個國家更了解,選擇自然也更多了。
但是,這類學校畢竟門檻低、經費少,所以無論學習環境還是教學設施都無法和正規大學相提并論。可能會遇到不少水平不高的兼職教師。也算是各有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