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致死,說的就是你-人與社會
在微博上看了作家王安憶今年在復旦大學研究生畢業典禮上的講話,感觸非常深。王安憶講了我們價值觀念的問題,提醒畢業生三件事情:不要凈想著有用;不要過于追求效益;不要急于加入競爭。
我覺得王安憶肯定沒上過哈佛商學院,因為“有用”啦、“效益”啦、“競爭”啦,基本上都是美國生意經的核心思想。
當然,我也沒上過哈佛商學院,只是在猜測他們的座右銘,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不要無的放矢,一定要賊不走空,一切要規劃再規劃、精簡再精簡到“有用”上去。
我這么說是有一點根據的,很多年前,有一本教“35歲以上女人找丈夫”的書,是哈佛商學院的一名女性畢業生寫的,有16個步驟,我記得第一個步驟是確定目標人群。之后要定戰略和策略,還要投資。比如你喜歡有錢的金融人士,那你就要在他們出沒的地方蹲點,你還要投資自己,比如減肥、整容、買新衣服、弄個新發型,“要投資,才有回報!”這個哈佛女人這樣教育她的讀者。我曾經和一位上海女作家上過一個書評節目,就是介紹這本書。主持人剛介紹了書的梗概,女作家就樂呵呵地說:“喏,這個事體呢,上海女人老早就曉得的。”這位作家絕對不是王安憶。
“效率”也是美國生意經里衡量執行能力的最重要標準。什么事情都要講究投入產出比,王安憶在講話中說:“效率總是以目的論的,事實上,我們都是處在過程中,這大約可說是生活的本質,只是這過程越來越被劃分成細小短促的目的,偷竊了我們對未來的觀念。”
有個笑話說,一位講究高效率的美國銀行家去西班牙的漁村度假,發現那里的漁民每天一早去釣魚,只有一個叫胡里歐的小伙子最能干,他釣來的魚每天都能賣光。之后小伙子就回家睡覺,下午抱著吉他在街上逗漂亮姑娘,晚上吃飯喝點酒,第二天又去釣魚。
銀行家就跟胡里歐說:“小伙子,你別大半天就瀟灑去了,這樣效率太低了。你應該把村里漁船都買下來,這樣你就能壟斷這里的魚市場了。”
“然后呢?”胡里歐傻呵呵地問銀行家。“然后你就成立一家公司,把魚賣遍西班牙,甚至全世界。”銀行家開導道。“然后呢?”小伙子問。“然后你就找我,我幫你上市,你就成富翁啦!”“然后呢?”“然后你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哦。”小伙子不解地說,“可是我就想每天早上打魚,下午唱歌和姑娘們逗悶子。”
有年夏天我去西班牙休假,發現那里的效率真的不高,能急死人。但是在這個現在快破產的國家,人們卻顯得比我們要開心很多。
王安憶說的第三點是我最中聽的,因為我從小就討厭競爭。贏,對我來說沒有什么快樂感,而競爭過程又是那么緊張、不愉快的。如果我們生命的每時每刻都在競爭,我相信我們一定會12歲就心衰致死。而在沒有公平的社會競爭,我覺得就是找死。
可是這些美國生意經什么時候成了中國主流價值觀念,倒是件值得去揣測的事情。我們對錢的癡迷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其價值實現在于錢可以換來的東西。而如果你不知道你要換什么,或者換來了也不享用,這也是很吃虧、很愚蠢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