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四招絕殺高考-成功之鑰
要搞清出題人在想什么
從中學起,她就是一個戴著耳機、默默穿梭在食堂和教室間的普通學生;是夜晚為了考試挑燈奮戰、白天在食堂吃3元錢套餐的普通學生。唯一的區別,可能就是,初中某一陣子,蔣方舟獲得特赦———不用寫作業。
當時學校作業多,蔣方舟又要寫作,精力不足。她的媽媽跟老師溝通退學的想法時,老師覺得十分不妥,說:“她可以暫時不做語文和外語作業。但是要保證課堂的聽課效率。”
蔣方舟說:“考語文很簡單,你一定要搞明白那個出題的人在想什么。”有時考完試,和同學一起討論時,她一邊“罵試題”一邊推論:“出題這人,起碼50歲以上,文革過來人,喜歡看《讀者》。”“出題的這個人,是女的,小資情調。”“出題的這個人,恐怕只看余秋雨。”
對于“如果魯迅來參加高考,也不會及格的”說法,蔣方舟不同意,她說:“聰明人從來不會被考試玩弄。”
數學提分靠的是蠻干
蔣方舟說,因為數學作業最多、最占時間,如果做數學作業,那向老師“爭取”來的時間,等于無。所以,初中時她“堅持”不做數學作業。后果便是,初中畢業時,數學成了她的絕對弱項。高中分文理班時,蔣方舟的數學只能考50多分,她那時只希望自己可以考進年級的1000名以內。
因為老師的一句“愛不愛學習,就看愛不愛做題”,蔣方舟由從來不做數學題變為“狂做”數學題。對于數學,蔣方舟不相信除了做題外還有更好的方法。她說:“我學數學,靠的是蠻干。”
文理分班后,數學難度降低,蔣方舟終于在半年內,將數學從原來的50多分提高到了143分。總分從進校的1000名以外,提高到第8名。高考時,她的數學考了131分。
除了挑燈沖刺別無捷徑
9月份高三開課,每個教室都掛著高考倒計時牌,有的班甚至夸張地掛上了“距高考只有1天”。每天感受著臨戰氛圍,一向喜歡自己控制時間的蔣方舟感到非常不適。十一假期,她給自己放了半個多月的假,回家調整。之后,她停止寫長篇小說,進入最后沖刺階段。
每天晚上,蔣方舟從6點多開始做題,晚自習后接著做。宿舍規定11點熄燈,蔣方舟于是就挑燈“夜戰”,每天基本到凌晨兩三點才睡覺。
沒有一天不在研究學習方法
在蔣方舟的高中,老師很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自己做的作業,比老師布置得還多。一開始,蔣方舟做完習題后喜歡去翻書后的答案,后來發現這樣效率極低,就克制了。
她每個月都去書店購買教輔書,連輔導書的前言都會讀一讀。她了解市面上最常見的幾十種教輔書的編寫特點和優缺點,于是安排自己學到哪個階段,就做哪套教輔書。
蔣方舟平時做歷史題,總是很慢。做選擇題,她除了從四個選項中挑出正確的,還會注意看其他三個錯誤的。“因為錯誤的選項,也是重要的知識,只不過故意把年代啊人名啊寫錯。這樣做一題,等于做四題。”問答題答完后,她會在旁邊另外寫一些話,用來分析出題人的用意。
揣摩出題人的用意,是蔣方舟應付考試的一大秘訣。引用和解釋日本校園劇《龍櫻》中的臺詞———“考試就是對話”,她說:“應該是三方的對話———跟出題的人對話,跟寫文章的人對話,跟改卷的人對話。”
蔣方舟說,高考是另一種競技體育,只承認成績,既然參與了這個競技,就要認可它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