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兒童塞林格-生活錦囊
美國兩個驚天大案的兇手,都與一本書有關,這本書叫《麥田里的守望者》。寫作這本書的作家,2010年1月27日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1歲。他的名字叫杰羅姆·大衛·塞林格。塞林格在他離世的地方,隱居了近60年。
刺殺約翰·列儂的查普曼和刺殺里根總統的欣克利。隨身都帶著《麥田里的守望者》,對這本書百讀不厭。查普曼在監獄中發表聲明稱:“我希望有一天你們都能讀一讀《麥田里的守望者》,我今后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這個目標,因為這本非同尋常的書里有許多答案。”從這兩個極端案例,可看出它對美國年輕人的影響之深。
塞林格雖然逝去了。但對于世人而言他仍然是個謎。
他的生活經歷簡單。中學和大學都沒讀完,二戰時應征入伍,參加過諾曼底登陸和阿登戰役,戰后回到紐約重新寫作。在陸續發表幾個短篇小說后,1950年7月,《麥田里的守望者》的出版使塞林格一舉成名。
不久,他便買了一塊帶小山的土地。隱居到新罕布什爾州鄉間。他住在山頂的一座小屋里,四周都是樹木,豎著高大的鐵絲網,網上裝著警報器。人們想拜訪他,得事先遞送信件。陌生人被他拒之門外是常事。他極少在公共場合露面,不接受媒體采訪,即使出現在附近小鎮上,也幾乎不與人說話。幾十年里,媒體要找到一張他的照片都很困難。
《麥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十多年里他只出過三個中篇和一個短篇,1970年后便不再發表作品。《麥田里的守望者》的成功,讓塞林格全無衣食之憂,這本小書至今每年在美國銷量仍有20萬冊以上。
在《麥田里的守望者》之前,美國文學總是將童年理想化,孩提時代永遠是快樂而天真的。塞林格的作品,使“成長”染上了一些悲劇色彩。
小說主人公霍爾頓只有16歲,很像今天的中國“富二代”。他出身富裕家庭,但內心矛盾、精神空虛;他渴望找到一個理想的精神世界,但沒人能給他指導。他既是叛逆者,也是一個受害者。他對學校和教育的控訴,在今天看來仍然直指人心:“要你干的就是讀書,求學問,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凱迪拉克:遇到橄欖球隊比賽輸了的時候,你還得裝出挺在乎的樣子。你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談女人、酒和性……”
從著裝談吐到思維想法,霍爾頓的出現都是一次顛覆,年輕人認為這本書道出了自己的心聲,塞林格因此成為美國戰后一代的代言人。逃避還是面對,成為一代代年輕人總要探討的話題。孩子們期望從社會中獲得的是真誠、愛與善良,而道德淪喪與物欲橫流的都市生活,總是把孩子們帶離這些珍貴的價值。可以說。這種成長的無奈與迷茫,至今仍然困惑著年輕人。這本書對我們了解今天的中國“富二代”,仍具有啟示性。
幾十年來,人們只要談到社會對兒童自然純真的破壞,就會想到塞林格這位孤獨的麥田里的守望者,想到書中的那道“懸崖”。“懸崖”上是孩子們純真的童年,“懸崖”下則意味著世故的深淵。或許塞林格想永遠守住自己的童年,所以他最后選擇了逃避那個成人世界。這段話多么適合成為塞林格的墓志銘,愿塞林格在天堂能實現他的愿望:
“那些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個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責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兒。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