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殺妻求將”到治國宰輔-成功之鑰
一個能對自己曾經的“愛人”下毒手的人,讓人想起來都有些毛骨悚然。法制社會中,殺妻者終將受到法律的嚴懲,但這種情況若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會是怎樣的結果?
戰國初期,我國歷史上出現了一位“好用兵”的衛國人,25歲以前一直籍籍無名。公元前415年,眼看著青春流逝,心急如焚的吳起背井離鄉,來到魯國尋求發展。
發誓要干一番事業的吳起到魯國的第二年,母親不幸逝世。擔心錯失機遇,他留在魯國沒有回家鄉奔喪。此舉在非常崇尚孝道的當時,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感,正在指導吳起學習《左氏春秋》的名儒曾申,因此與之“決裂”。
曾老師瞧不起他不教他了,吳起便在魯國潛心研究兵法。
約公元前412年,齊國攻魯,魯國有意任吳起為主將。終于等到了一試身手的機會,就在吳起摩拳擦掌之際,問題出現了——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魯國懷疑他內心里與齊國親近,把軍隊交給他不放心。《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一心想成名的吳起,“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殺了妻子的吳起終于如愿當上將軍,率領軍隊把齊軍打得落花流水。
“母亡不歸,殺妻謀位”的閑話等待著凱旋的吳起,有傳言說他生性多疑又殘忍,散盡千金未求得官職后遭到鄉人嘲笑,“吳起殺其謗己者三十余人”。魯國和衛國都出自姬姓,是“兄弟之國”,聽了許多關于吳起的傳言后,魯國國君開始疏遠并不再信任吳起。行軍打仗已殺出些許名氣的吳起,開始環視四周,為自己尋找不被疏遠的舞臺。魏文侯咨詢大臣李克,吳起這個人怎么樣啊?李克回答,“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搖身一變,吳起又成為魏國主將,率軍攻打秦國并拿下五座城池。
公元前406年,魏國滅了中山,35歲的吳起被魏文侯任命為西河地區長官。此后,他開始實行變法和兵制改革,施展自己的才能。任西河守的23年間,吳起的聲望越來越高。利用閑暇之際,他不僅傳授并編撰《左氏春秋》,更完成了流芳百世的《吳起兵法》。
公元前383年,魏國相公叔因為畏忌德高望重的吳起,設計使得魏武侯懷疑并不再信任他。這位58歲的政治改革家已遠離年少與輕狂,帶著對這片土地深深的眷戀和無限的情感,他一路南下,棄魯投楚。
“楚悼王素聞吳起賢”,《史記》對吳起任楚國相沒有太多鋪陳,“至則相楚”。再遇伯樂,千里馬揚蹄奮進。國相吳起在楚國推行一系列法令和制度,賞罰分明,增強國力和軍隊的戰斗力,楚國逐漸強盛,疆域不斷擴大,“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國對楚國的強大均感到焦慮不安。
年少輕狂時“散金求官”,懵懂迷茫時“母亡不歸”,成名心切時“殺妻求將”……一個在法制國度中絕對不會再有“前程”的殺人兇手,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奇跡般“復活”。他以自己不太健全的心理,在實踐和挫折中不斷學習、應用、完善,并在群雄四起、諸侯爭霸的戰國初期,為不同的國家建功立業,最終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成為雄視諸侯的強國宰輔。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因為在改革中得罪了一些較疏遠的王族,王室大臣發動騷亂攻打吳起。年屆花甲的吳起趴在楚悼王的尸體上,老淚縱橫。亂箭射死吳起的同時,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體。
坎坷的命運似乎注定了吳起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