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孩子沒那么好“混”-人與社會
在美國著名漫畫作品《花生漫畫》里,史努比的主人查理·布朗一本正經地對小伙伴說:“你知道嗎?我們讀一個好小學,是為了讀一個好中學,讀一個好中學是為了讀一個好大學,畢業之后找一份好工作,這樣才能把我們的孩子送進一個好小學。”在日本動畫片《蠟筆小新》里,風度翩翩的好孩子風間,每天也是拎著補習袋,轉戰在各科補習班之間。
原來,外國孩子蹺著二郎腿就能上好大學的故事,只是一個傳說。
高中生的“屠宰場”
PeterJin的兒子Ryan今年14歲,是美國高中一年級的所謂“新鮮人”。在高中以前的8年美國教育里,Ryan可以說是相當輕松:在學習成績保持全A的同時,鋼琴、大提琴、網球等課外活動也都有不錯的表現。
但從2023年9月進入高中后,Ryan的世界一夜之間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天雷打不動6點起床,迅速洗漱和吃完早餐后,坐上校車趕到學校;學校每天8:30分上課,從一堂課到另一堂課之間換教室要花費5分鐘;14:30分放學,每周有兩天要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到家后,一般要做3個多小時的作業;匆匆吃完晚飯,又要去參加各種課外活動……
“兒子每天睡覺都要到23點之后了,有時甚至過了0點。”父親Peter告訴記者,“一周7天,除了正常的課業,Ryan幾乎每天都有事情要忙:學鋼琴、拉大提琴、到當地青少年交響樂隊排練、進行辯論和參與不同的社團活動,周末還要去打網球。相對初中而言,高中的作業量一下子多了很多。雖然才上高一,兒子已經在喊太忙了!”
美國高中畢業容易,大學的門向每一個學生敞開,生怕高中生畢業后不讀大學似的,但是美國好大學的門可不是對每一個學生敞開的。
首先,美國名牌大學在錄取學生時,特別看重學生在高中時是否做了最艱苦的努力——具體地說,是否上了難度最大的課程。
Peter告訴記者,其實在美國的高中也有類似國內的分班制度,考試成績優秀的學生會進入“榮譽班”。這種班所學的課程也比普通班的課程深得多、廣得多,作業自然也多了很多。
其次,名牌大學十分看重學生的課外活動。在大學申請表上都有一欄:高中期間參加過什么課外活動,參與了幾年,擔任過什么職務,得過什么獎勵或榮譽,獎勵或榮譽是分地區級的、州級的、國家級的和世界級的幾個層次。
“我一個朋友的兒子之前考取了哈佛。高中時,他是學校辯論隊的隊長,也曾經拿過全國辯論比賽的前8名。這一點在他面試時就是他的優勢。”Peter表示。
Peter強調,要想進入好大學,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讓招生的老師感到你的獨特性。“美國人還很重視寫作,他們相信能從一個人的文章里看出他的獨特性,不僅要有好的文字功底,表達的觀點也要與眾不同。當然,要寫出好的文章,就得有很大的閱讀量。美國從小學開始,就鼓勵小朋友閱讀。到了高中,更是有必讀書和選讀書。所以Ryan在課余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時間用來讀這些書和寫作。”
前一陣子,Ryan和在中國的表弟討論,到底哪里的小朋友讀書辛苦。“中國小朋友讀書是辛苦,但只要考試成績好就行了。而美國小朋友不僅要成績好,課外的要求同樣也很高,事實上更辛苦。由于有種族保護的政策和保護女性的政策,美國對亞裔的孩子,尤其是像Ryan這樣的‘小中男’(從小在美國長大的華裔男孩),被名校錄取會更困難一些。別的不說,在SAT的成績上,從姓氏上判斷你是亞裔后,無形中就會提高一些分數要求,這是我們心知肚明的潛規則。”在中國長大的Peter說。
可以說,在美國要想成為一流大學的一員,學習成績是敲門磚,而課外的表現是競爭的關鍵因素。
“美國是高中生的‘屠宰場’!”家長論壇里,有人這樣形容。
“立身出世”的壓力
再來看鄰國日本。
在日語里,有一個常用的詞組,叫“立身出世”,意指年輕人要努力奮斗,成就一番事業,出人頭地。中學生都懂得這一詞語的意思,并用它來維持、規范和激勵自己的學習。
日本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國家,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都必須在競爭中取得。日本又是一個重學歷的國家,要想“立身出世”,就必須進入一流大學;進入一流大學,就必須先進入名牌高中。
這樣,日本中學生從進入初中的那一天起,就加入了激烈的升學競爭,他們已經意識到,個人將來能否“立身出世”,取決于自己的中學成績。因此大多數中學生都拼命學習,很多中學生都有記事本,上面記錄著每天的日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