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一個漢語成語,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不費吹灰之力白白撿了便宜。
這個典故來自西漢·劉向編纂的《戰國策·燕策二》。
原文是這樣的:“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攻,以敝大眾,臣恐強秦之為。
翻譯為白話文是這樣的:
趙惠王準備攻打燕國,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蘇秦的族弟蘇代(也是當時比較活躍的縱橫家之一)受燕國委托,去勸趙惠王。
他說:“我這次來的時候經過易水,看到一只河蚌正張開兩殼曬著太陽。有一只鷸鳥見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連忙把殼合上,緊緊鉗住了鷸鳥的嘴。
鷸鳥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不放開遲早都會干燥而死。”
河蚌也對鷸說:“我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也不放開你,你就會無法進食,饑渴而死!”
它們兩個誰也不讓著誰,相持不下。被漁夫看到了,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它倆一起捉去了。
現在趙國要去攻打燕國,戰事一起,兩國相持不下,日子久了,雙方的戰力都消耗嚴重,就像鷸鳥和蚌一樣。秦國會成為“漁夫”那樣的角色,我擔心燕趙兩國之間的戰爭會促進秦國的強大,請大王仔細地考慮。”趙惠王聽了恍然大悟,便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行動。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史學名著、國別體史書,為西漢劉向編訂。
它雖然歸為一部歷史巨作,但其實更多的是文學故事。有趣的是這部分內容反而在語言以及邏輯上相當精彩,有較強的文學性。其善于述事明理,描寫人物形象逼真,大量運用寓言、譬喻,無論個人陳述或雙方辯論都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是一部優秀的散文集,對中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有相當影響。
書中類似“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典故的還有一例“韓子盧”。
《戰國策·齊策三》: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于前,犬廢于后;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之,無勞勌之苦而擅其功。
翻譯為白話文的意思是:
韓子盧是普天之下最擅長跑的一種狗,跑得又快,耐力又好。東郭逡是四海之內最狡猾的兔子,速度和耐力不在子盧之下。韓子盧追東郭逡,繞著山追了三圈,越過山頭五次,追得不可謂不賣力,逃得不可謂不辛苦。最后兔子東郭逡在前面跑得氣力衰竭,子盧犬在后面追得體力耗盡,兩個都疲憊而死。被種田的農夫看見,沒有耗費一絲一毫的力氣就得到一犬一兔。
這兩個典故都說明了一個道理:人要有宏觀意識、大局眼光。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對抗不僅僅存在于和眼前的敵手之間,潛在的敵人往往在暗處。執著于眼前的競爭,一味爭執,相互膠著,造成雙方力量的白白流失,只會兩敗俱傷,讓第三方趁虛而入,白撿便宜。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