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分享-未雨綢繆(每天一則睡前故事,與孩子一起成長)
【成語】未雨綢繆
【拼音】wèi yǔ chóu móu
【英語】save for a rainy day
【近義詞】居安思危 積谷防饑 防患于未然 有備無患 防患未然 防微杜漸
【反義詞】亡羊補牢 江心補漏 臨渴掘井 臨陣磨槍
【解釋】意思是趁著天沒下雨,先修繕房屋門窗。比喻事先做好準備工作,預防意外的事情發生。
【出處】
明朝朱柏廬《治家格言》:“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詩經·豳風·鴟號》:“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朱子家訓》: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成語故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了商朝。為了安撫商朝遺民,他把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朝歌做諸侯,同時又把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分別封在武庚的東面、西面和北面,以便監視他。
武王的弟弟周公以及太公、召公等幫助武王滅商立了大功,武王就把他們留在京城輔政,其中周公最受信任。
兩年后,武王得了重病,大臣們焦慮萬分。周公特地祭告周朝祖先,表示愿意代哥哥去死,請先王保佑武王恢復健康,祭畢,周公把祝辭封存在石室里,嚴令史官不得泄密。
事有湊巧,周公祝禱后的第二天,武王的病開始出現轉機,周公和其他大臣都十分高興。但不久,過度的操勞使武王舊病復發,終不治身亡。年幼的太子姬誦被擁立為王,史稱周成王,周公受武王遺命攝政。
周公的攝政引起了管叔等人的不滿。他們散布謠言,說周公攝政是為了篡奪王位,從而引起了成王的懷疑,周公百口莫辯,離開了京都。
不甘心商朝滅亡的武庚見周氏兄弟之間出現了矛盾,就派人去聯絡管叔等,挑撥他們與周公的關系,同時積極準備起兵叛亂。
周公經過兩年的調查,終于查清了謠言的來源,知道了武庚準備叛亂的情況。他十分焦急,便寫了一首名為《鴟鸮》的詩給成王。詩的大意是:鴟鸮啊鴟鸮,你奪走了我的孩子,不要再毀掉我的窩!趁著天未下雨,我要剝下桑根的皮修補好門窗,我的手已發麻,嘴已磨損,羽毛也將落盡,可是我的窩還在風雨中飄搖!
這首詩以母鳥的口吻,反映了周公對國事的深切憂慮,但年輕的成王并未能了解周公的苦心,對此無動于衷。后來,成王無意中在石室里發現了周公的祝辭,深深為之感動,就立即派人把周公請回鎬京。
周公回京后,成王派他出兵征討三叔和武庚。周公足智多謀,很快平息了叛亂,周王朝的統治得到了鞏固。
后來,人們便用“未雨綢繆”這個成語來比喻事先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