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必要去當那個最好的-成長視窗
許多寫信給我的中國學生都憂心忡忡,因為他們不在優等生之列。似乎一些人認為,這無法改變,可在我看來,這么想不對。
還有一種誤解認為,當個好學生就是事業成功的保證。事實上,工作和生活的衡量尺度與學校的是不同的。成為優等生固然不錯,但是否有必要一定要成為那個最好的?
如果在一家公司里,所有的雇員都有足以成為CEO的優秀條件,那么這家公司該如何運作?答案顯而易見。一家公司需要不同條件、不同學歷水平的人。能力過高,會像能力不足一樣,也會帶來麻煩。身處公司的底層,并不意味著你不重要。一家賓館里,經理的職位顯然比前臺接待員要高。但如果接待員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那么顧客對這家酒店的整體評價會怎樣?一句溫暖的“您好”是客人得到的第一印象。同理,大廚固然是一家餐館名聲的關鍵,但如果上菜的服務員不友好或笨手笨腳,那會怎樣?不要忘了,沒有底部的根基,就沒有金字塔的塔頂,是根基在支撐著頂端。
人人都想獲得與自己能力相符的工作,這當然可以讓我們最大程度發揮自己的天賦。不過,在高中或大學里不是最優秀的學生,并不代表你在工作中不會做得很棒。學生時代做得好,整個人生就真能好了嗎?
當然,我們并非生來就是愛因斯坦、馬云或馬友友,這個世界也并非只需要這樣的人。雖然我們難免會把自己與別人相比較,但不要被這種比較所左右。我們都想成為一個特別的人,這很自然。但現實迫使我們意識到,別人也許更聰明、更漂亮、跑得更快,而我們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平平。這是個災難嗎?絕不是!
我們人生任務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直面我們相對中等的能力,并將其發揮到極致。絕大多數人擁有的才能都被稱做“平均能力”。在很多人心目中,瑪利亞·卡拉斯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女高音歌唱家,她曾被問起,她有如天籟的聲音有多少來自天生,多少取決于后天努力,她回答說:“10%天生,90%努力。”
瑪利亞·卡拉斯在她聲樂學業結束后從未停止過繼續努力。那么,我們為什么就要認為,畢業后學習就該隨之停止?
學習應當永不停歇—它只是從被教轉為了自學,我們應當由自己來設定目標并迎接接下來的挑戰。人的大腦靈活且具適應力,這不僅適用于我們在校期間,更是貫穿我們的一生。早晚我們都會體驗到自己的局限性。不過有些人會早早有如此感受,有些能力更高一籌的,則體會得晚些。但成長往往是從彌補我們意識到的不足開始的。生活的上限有多高,這更多是個意愿問題,而非天賦問題。許多過來人的經驗告訴我們,事業最成功的人,往往不是考試成績最好的人,而是那些在其他方面—情感智慧、社交才能、雄心以及毅力—有充分能力的人。
心理治療師夏洛特·米弛在其著作《強大的我》中寫道:“我們大可不必總去當那個最好的,也不必總那么完美。‘足夠好’有時也很不錯。我們可以改變許多事情,但我們必須和其他人生活在一起。”
我們的目標是要和“自我”保持健康的關系。就像拉傷的肌肉有可能撕裂一樣,過高的目標有可能損害實現它的動力。
即便目標是你能力所及,它也需要時間。如果你是神童當然無需擔心,但其他人則需一步一步向上攀登,而這其中的第一步就是先戰勝習慣性的方便舒適。人們當然不喜歡緊繃自己,但一旦開始體驗那份戰勝困難的能力,便開始獲得力量。
關鍵不在于去做那個最好的,而是做最好的那個自己。大部分人恰恰忽視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