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獨生父母的艱難成長-成長視窗
獨生父母,即獨生子女成長為父母。從上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后出生的獨生子女一代,已相繼進入而立之年,他們正式從孩子變成父母,從“小皇帝”成長為“監護人”。未來10年,隨著第二代獨生子女的出生,由第一代獨生父母養育第二代獨生子女的家庭將超過1000萬個。
有人擔心,80后獨生父母自己還是垮掉的、自私的、沒有責任的一代,如何教育他們的下一代;也有人充滿期待,因為他們是更重教育、更重自我、更具公民精神的一代。
寵辱之下,80后獨生父母冷暖自知。
我要給他最好的
伴隨著改革開放,80后獨生子女的童年盡管衣食無憂,但大多也剛夠溫飽,或略有豐余,可到他們做父母的今天,已完全不同了。
汪琳,1981年的獨生女,成長于湖北省某三線城市,小時候的玩具是自制的沙包、跳青蛙、泡泡膠,學校門口有5分錢一份酸梅粉、炸米條、攪糖。她只有兩個布娃娃,壞了也舍不得扔。工人父母的家里干凈而節儉,很少有零食,她偶爾會偷吃罐子里的冰糖。爸爸自制了棋譜,教她下象棋——父母并非不重視教育,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全靠長輩口傳身授。
如今,汪琳自己做了媽媽。與自己仍清晰記得的童年相比,她感慨女兒成長條件之優越。吃的是送到家門口的有機蔬菜,奶粉全是海淘,玩具書本堆成了小山。嬰兒時每月單尿不濕,就要花掉1000多塊錢。最近女兒最新看上的一個“玩具”是自制冰淇淋機!
對女兒的要求,汪琳盡量滿足。或多或少,這也是她自己的心理補償。汪琳印象最深的是,小學一年級時,同學請她吃了一顆大白兔奶糖,她一直想再吃第二顆,但懂事的她不會主動向父母要求。長大后,她每天都會給自己買點心、餅干、蛋糕,直到女兒出生之前,“我知道自己沒有這么喜歡零食,但就是要吃。這是因為我小時候的口欲沒有得到滿足”。汪琳分析說?,F在,她會給女兒買巧克力、薯片。
家在上海的朱媛是兩個孩子的母親。2009年生了老大Coco后,她就全職在家帶孩子,給孩子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表和課程。Coco一歲起,就上早教中心。每天9時—下午3時,上頂尖的國際雙語幼兒園;此外,周一畫畫,周二思維課,周三音樂,周四芭蕾,周五游泳,鋼琴、合唱也在計劃中。朱媛希望,將女兒培養成為“上流社會的淑女”。
可能是自己吃過苦頭,許多家長并不會給孩子灌輸“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道理。必要的吃苦教育是可以的,未必大富大貴,但孩子要“富養”(尤其是女孩子)。80后獨生父母決不吝于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
獨生父母個人取向更明顯
“我的小孫女就像這個家的小主人似的,歪著頭,面對著外孫子,用小手指著我,大聲介紹說:‘這是我的爺爺!’然后,又用小手指著她奶奶,‘這是我的奶奶’!她特別加重了‘我的’兩個字,意思是向她的小表弟鄭重聲明,這爺爺、奶奶是‘我的’,不是你的,跟你沒有關系,你可甭想把我的爺爺、奶奶搶了去。”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長趙忠心,在博客里記錄了發生在家中的這樁家庭趣事。
這事引起他的擔憂。他自己有一兒一女,小時候從不這樣爭來爭去。孫女一個人在家時,也不這樣說。只等到孫女、外孫兩個獨生子女到了一起,才反映出獨生子女“獨占”“獨霸”“獨享”的典型心理特征。他擔心“如果不糾正過來,將來怎么融入社會群體?”
作為家里絕無僅有、不可多得、獨一無二的一個孩子,獨生子女向來以“依賴、任性、嬌慣、自我中心、脾氣大”為人詬病。換一種視角,這也說明獨生子女更注重自我、愿意表達,捍衛個人利益。
2005年,包蕾萍研究員對上海市1828個學齡前兒童家庭進行問卷調查后發現,36個指標中只有5個指標,獨生父母與非獨生父母存在顯著差異。第一條就是,“相比較非獨生父母,獨生父母個人取向更為明顯。例如,當事業與生育孩子發生矛盾時,近1/5的獨生父母表示會考慮暫時不要孩子。”
上海思南路幼兒園教師施慧法告訴記者,她的班上,有一位小孩子喜歡吃蝦。有意思的是,如果是爸爸媽媽燒蝦,就會按照人頭數平分,一人幾個,大家都吃;如果是爺爺奶奶燒,就會說自己不喜歡吃,或是吃過了,只看著孩子吃。她覺得這是因為,“80后父母也是被寵大的一代,講究‘你有我也有’,而不會像祖輩那樣犧牲。”
但她同時發現,80后獨生父母只會“共享”,卻不會“分享”。讓孩子帶一大包糖到班上分給同學吃,每個家長都愿意;但是,如果東西只有一樣了,比如動手工具只有一套,或者兩個孩子都想看同一本書,這就涉及到先后順序,誰先誰后?父母和孩子就都不樂意了——他們都希望自己是獨有的那一份兒,都不希望落于人后。
更重視孩子的心理感受
“70年代,來接孩子的家長一般會問老師,‘孩子今天乖嗎?’現在不一樣了,家長會問孩子,‘你今天開心嗎?’‘你今天學了什么?’”郭宗莉曾是上海一所創辦于1956年的示范性幼兒園園長。在她印象中,在重視孩子的心理感受上,80后獨生父母明顯優于其他年代的父母。
張文也是如此。當聽到女兒在幼兒園受委屈,畢業于北京某知名高校的張文都會想起自己的童年經歷。那時候,不管什么原因被老師告狀,她的父母都會責怪孩子不聽話,甚少傾聽她的辯解。
她還記得自己小時候沉浸在書山題海中的無奈,青春記憶幾乎一片空白。因此,“我絕不讓我的孩子深受學習之苦。”她甚至認為,將來自己的孩子可以做一些離經叛道的事情,包括早戀,只要不出格就行,那樣的青春至少不乏味。
汪琳甚至鼓勵孩子表達攻擊的意愿。她說,自己小時候比較慫,經常被人搶東西,但父母只要她好好學習,不關注她的情緒,決不允許她表達,打架的欲望因此被壓抑了。她發現女兒也有類似的情況:被別家小孩子搶了東西,女兒不敢還手,自己默默走開;可在和汪琳玩游戲時,女兒可能會撞她、打她。在汪琳看來,這是女兒被壓抑情緒的釋放。于是她告訴女兒,“如果有小朋友打你的話,首先可以大聲告訴他,不能打人,打人不是好孩子。如果他還不聽的話,你就可以揍他了。”
她還在家里教孩子怎么“打人”,怎樣保護自己又不傷到別人。她同時囑咐,如果對方比你小,就不要再打,把東西拿回來就可以了。
“如果她自己都不能保護自己、表達自己意見,那別人肯定會欺負她的。”汪琳說。她覺得,“小時候會有一些在大人看來不是很合理的想法和欲望,如果壓抑下來,長大后可能會以極端的方式表達。”
“80后”父母們普遍比他們的父輩更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自然源于他們更重視自身的心理感受。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1999年開始的“高校擴招”,大多數受過高等教育;更大的可能則是他們成長經歷。在“80后”的成長歷程中,升學、考試、畢業、找工作、結婚、生子是永恒的主題,按部就班,甚少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