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琦妙保戲份兒-成長視窗
當初,像《建國大業》一樣,成堆的明星大腕兒參演《建黨偉業》,人人都想在這個全民矚目的鴻篇巨制里露一下臉。不過,有了《建國大業》的“前車之鑒”,那些跑龍套的明星大腕兒,都擔心自己的戲份兒會在后期制作時被剪掉。導演黃建新就曾經毫不掩飾地說過:“根據電影發行的定律,如果一部電影每延長十分鐘,那么一部預計五億左右的電影至少將損失6000萬元票房,這對電影本身傷害非常之大,所以從票房的角度考慮,刪去一些演員的戲份也實屬迫不得已。”
在這種情況下,有個老戲骨不甘心“坐以待斃”。為了保證自己的戲份兒不至于遭到導演黃建新的“黑手”,他著實動了一番腦筋。這個老戲骨就是劉佩琦。
在影片中,劉佩琦飾演的是“清末怪杰”辜鴻銘。辜鴻銘,學貫中西,通九門外語,是個地地道道的中華奇才。原劇本中,這個人物的戲份兒是這樣設計的:有一天,作為北大教授,辜鴻銘拖著辮子走進課堂,學生們發出一陣哄笑,辜鴻銘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聞聽此言,狂傲的北大學生一片靜默。
劉佩琦知道,盡管辜鴻銘是位大學者,但是在影片中他畢竟是作為保守派的形象出現的,留給他的鏡頭不可能很多。如果僅按劇本的提示,把該說的話說完,顯然很難出彩,弄不好就會遭到被“剪掉”的命運。劉佩琦是個較真兒的人,演戲更是如此,是公認的實力派。2008年,曾榮獲中美電影節“中國大陸杰出演員獎”。這一次,究竟如何讓一個龍套角色在有限的鏡頭里出彩呢?關鍵時刻,劉佩琦老戲骨的本色徹底顯示了出來。在仔細研讀劇本之后,一個絕妙的表演方案在他的心中成型。正式拍攝的時候,劉佩琦沒有按照劇本所提示的那樣,只是簡單地念完臺詞了事,而是自行給人物加進了這樣一個動作——用手杖把辮子勾到面前,又孤傲地一甩頭,把辮子甩到腦后——然后,再平靜地說出那句臺詞。
導演黃建新看后,大加贊賞,這一動作,簡直就是神來之筆,它完全把辜鴻銘這個清高之士的風骨精準地呈現了出來。也正是這個動作,使總導演韓三平兩度盛贊劉佩琦,說他飾演的辜鴻銘是“整部影片中很出彩的角色”。事實也的確如此,2011年6月15日,《建黨偉業》全國首映,在眾多龍套角色中,辜鴻銘成為一個亮點,一下子就進入了觀眾的心里。
與眾多明星一起飆戲,劉佩琦最終成為贏家。贏在哪里?有人說:贏在把配角當主角來演的那份認真勁兒上。此說并不盡然,要知道,參演的每一個明星沒有誰不是在認真演戲的。其實,劉佩琦贏就贏在“創新”二字上。當別人都中規中矩的時候,他標新立異地“甩辮子”,這就如同在碧草連天的原野上,突然綻放一朵紅花,想不成為亮點都難。很多時候,人生就應該這樣:不甘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