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聲音的舞者-勵志人物榜
他從出生起,就聽不見任何聲音了,到了上學的年齡,還不會叫一聲媽媽。
12歲時,有一天,在電視里,他看到一個節目——交際舞比賽,那如蝴蝶般翩翩起舞的舞者,飛進了他孤獨寂靜的心靈,從此他愛上了舞蹈。他要參加舞蹈訓練班,可一個聾啞人,想要學習舞蹈有多么艱難,聽不到聲音的人怎么可能理解一段舞蹈所要表達的情感。所有的訓練班,都拒絕了他。媽媽依舊不放棄,不想讓兒子剛剛點燃的希望就被這熙熙攘攘的世界撲滅。終于,哈爾濱市最大的舞蹈學校有一位老師懂得啞語,他被破例留下了,從此舞蹈世界里多了一名特殊的舞者。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真的涉足舞蹈世界,他才發現想要破繭而出,必須經歷化蛹為蝶的痛苦。同樣是跳舞,在別人眼里只要跟著老師的動作,抓住音樂的節奏,表達出舞蹈與音樂共同傳遞的情感,就可以了。可是,他不同,他比別人少了兩樣東西——嘴巴和耳朵。
說不出感受,下了課他借助懂啞語的老師跟教練交流。聽不到聲音,他就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感受音樂。每當音樂響起,他用腳來代替耳朵感受大地的震動,這種震動順著腿傳遞到他的心里,他從中找到強音,抓住節奏。只要找準一次強音,他就能和其他同伴一樣,做一只蝴蝶,一只用心跳舞的蝴蝶。
時間就在他無聲的世界里靜靜流淌,他練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用心。轉眼幾個月過去了,他成了班上進步最大的孩子。
前不久,國際交際舞大賽在哈爾濱市舉辦,他讓媽媽幫忙報名參加少年組的比賽。參加這次國際標準舞國際公開賽的中外選手,共有一千余名,比賽就要開始了。此時在后臺,一個男孩卻獨自練習著舞蹈動作。可是,離開賽還剩25分鐘時,他還沒找到舞伴。因為沒有人愿意做一個聾啞人的舞伴。
望著并不知情的他,媽媽覺得很為難,究竟該不該告訴他找不到舞伴就不能參賽的事實呢?想到他一路走來的艱辛,想到孩子對這次比賽抱有的期望,媽媽不禁抱怨起老天的不公來,為什么就不能給孩子一線希望呢?媽媽焦急地給他找呀找,終于看到一名替補的名叫劉宇彤的女孩,就請她當兒子的舞伴。一聽他是聾啞人,女孩也回絕了。可是他的媽媽不肯就此放棄,她幾乎以央求的口氣請女孩去看看他的排練。在排練廳劉宇彤看到一個聽不到聲音的男孩竟然能如此準確地把握旋律,女孩被深深地感動了,終于愿意做他的舞伴,這時候離正式開賽只有20分鐘了,兩人就利用這短短的時間進行了熟悉磨合。
比賽開始了,人們都為這對臨時搭檔捏一把汗。與他們同一組的選手有55對,要經過一輪輪地淘汰,最后勝出的前6對選手,才有機會角逐冠軍。在眾人緊張地注視下,他和她成功晉級了。在第二輪復賽中,場上只剩下了17對選手。此時,空氣再度緊張起來,大家屏住了呼吸,哪怕一個小小的失誤,都可能無緣進軍決賽。
然而奇跡發生了,這對剛剛組成的搭檔,以絕佳的表演征服了評委。他們一路過關斬將,進入了前六強,沖進了最后的總決賽。決賽的三支曲子,他和她配合得更是天衣無縫,而最后的結果,讓所有人感動不已,少年組的冠軍最終屬于了這對用“心”在跳舞的臨時搭檔。
他,就是史秋撿。他終于化蛹為蝶了。
站在領獎臺上,他依舊很平靜。當評委向觀眾宣布他是一名聾啞少年時,全場觀眾掌聲雷動,不僅因為他奪得了冠軍,更多的是被他的精神所感動。一個聾啞少年去和健全人一樣學舞蹈、去參加比賽、去同場角逐,他付出的不只有汗水和努力,他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枯燥的舞蹈訓練中,他是用自己的“心”在跳舞。
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
是的,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面對自身缺陷,史秋撿沒有自暴自棄。聽不到音樂,他就用“心”去跳舞。誰都不是天生的贏家,誰也不是天生的輸家,究竟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并不取決于天命,而取決于自己。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世上的事本就如此,當我們用“心”去做時,還有什么困難能難住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