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錯失恐懼癥”-成長視窗
斯洛恩從法國巴黎旅游回來,他的朋友邁克爾剛巧從中國西藏旅游回來,兩人坐在一起聊起了各自旅行的見聞。聽邁克爾講完他的西藏之旅,斯洛恩說:“早知西藏這么好玩,我就不去巴黎了。”
薩拉買了一雙漂亮的鞋子,第二天早上去上班時,她看見她的同事琳娜穿了一條漂亮的新裙子,她很羨慕地問琳娜這條裙子在哪兒買的,多少錢。琳娜如實相告。琳娜新裙子的價格與她的新鞋子的價格差不多,薩拉很懊悔:我干嘛不去買裙子,而要去買鞋?
賽德曼喜歡玩微博、逛臉譜,但這些社交網絡的消息更新太快,他怎么也看不完……
這些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事例。那些原本高興的心情瞬間轉為憂郁,接著就變為焦慮、茫然,患得患失,唯恐自己錯過了什么好事。在時下匆匆的生活步調中,這類“錯失恐懼癥”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我們的生活質量。“他們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總在擔心自己錯過了什么。”心理學家詹妮斯·雷貝卡這樣說道。
如何告別“錯失恐懼癥”,詹妮斯·雷貝卡和其他一些專家給出了下面的一些建議:
記下欣慰的論斷
在日記或電腦中記下那些令自己欣慰的論斷,如我的眼光很獨特,我的經歷同樣有趣,我擁有的別人未必有,我今天只看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同時,記得把自己這些欣慰的想法與周圍的人分享。這是告別“錯失恐懼癥”的第一步,這一步可以有效緩解患得患失的心理。
評判自己的論斷
審視自己的論斷,判斷你的論斷是自欺欺人,還是客觀事實。如果你認為自己錯失了什么,那么,你是否一直都在錯失呢?是不是大多時候那些你錯失的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是不是那些錯失的東西其實對自己沒什么影響?
“有的人看到別人擁有的東西而自己沒有時,心情就會莫名地焦慮。”詹妮斯·雷貝卡說,“這時,我就會問他,‘你買了微軟的筆記本電腦,而你的朋友買的是蘋果的筆記本電腦,你的家人和朋友有沒有因此就不喜歡你?’他笑了笑回答我,‘那倒沒有。’”
所以,如果錯失了某些東西,你不必恐懼,更不要為此耿耿于懷。精神病專家佩吉·帕特尼諾說:“有些人會想,‘他擁有那些東西,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卻沒有去想,‘那些東西是否也適合我?’”
回顧客觀的事實
讓事實戰勝你的恐懼心理。在一張紙上簡潔地列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每當“錯失恐懼癥”發作時,就拿出來看一看。或者,看看自己的簡歷,回顧一下自己取得的成就。心理醫生凱莉·巴爾森建議:“你可以回顧自己每年都獲得了獎學金的事實,而不是那個漂亮的女孩從來沒有做過你的舞伴。”
重新評判自己的價值觀
確定自己追求的目標是否值得追求。有些目標,比如善良、誠信、正直、嚴于律己,它們能讓你的生活更有意義,質量更高;其他目標,只會浪費時間,徒添煩惱,讓你生活得更累。
佩吉·帕特尼諾說:“有些人認為,‘我每天發微博,在社交網絡上灌水,這樣我才不會被認為落伍。’可其實,想要走在時代的前沿,是應當讓自己的頭腦更強大,經歷更豐富,闖勁更韌、更足。”
誠然,當你錯失某些東西的時候,你已經擁有了某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