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理名言”鑄家風-成長視窗
我的母親是個心地善良、勤勞樸實的農村婦女,雖不識字,但她許多樸素的做人道理,一直影響著我,滲透在我幾十年的人生歷程中。
我上小學時,因為貪玩,沒少挨父親的訓斥,而母親則對我寬容些。每天清晨,母親都要送我到村口,一直望著我走到學校大門,她才折回身;傍晚,母親也總是站在路口等我回家。晚上,昏黃的煤油燈下,母親一邊做針線活兒,一邊看著我做作業。每每我有懈怠的時侯,母親總是用“樹不盤不成材,人不學不成器”“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讀書各人好”等她不知從哪兒學來的“至理名言”來教導我。上初二時,我因和外校幾個學生打架,被班主任處分了一頓,我一氣之下不想上學了,跑回了家。“不爭氣的東西!”一向對我沒高聲的母親,那天竟狠狠地打了我一耳光。勒令我跟她回學校。可學校為嚴肅校紀,拒絕接收。從未在任何人面前委曲求全的母親居然跪在校長面前,用近乎哀求的口吻請學校接納我,還代替我向校長保證一定改過自新,絕不再犯。母親的倔強和淚水終于感動了校長。“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儀。”母親后來又用她唯一知道的這句讀書名言苦口婆心地開導我。如果不是母親的執著,也許長大后的我和她一樣在地里刨食呢。
“穿不窮,吃不窮,算計不到一世窮。”這是她告誡子女勤儉持家的常用語。我的童年時代生活比較困難,但在母親的精心操持下,日子尚能過得去。日常飲食自然沒有大魚大肉,卻從不斷糧挨餓。一家穿的也很破舊,衣服基本上是補丁連著補丁,可總不至于春秋露肉冬天挨凍。我和兩個姐姐上學的費用從來沒有拖欠過。有一次,母親煮了一鍋薄粥,外加黑面饅頭,我嫌饅頭粗糙,扔在地上,母親默默地撿起來。撣去灰塵,大口大口地吃了下去。“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母親語重心長地說,“你知道這糧食是怎么來的嗎?我和你爹天天在田里勞動,不管夏天多熱冬天多冷,不耕作,從哪兒來米面。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啊。”上課時老師講《鋤禾》,我似懂非懂,現在聽了母親這一席話,我才真正理解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實含義。
母親雖不“知書”,卻很“達理”。“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母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祖父母在世時,母親讓他們住向陽的房間,睡溫軟的床鋪,有好吃的總是先孝敬他們。他們生了病,母親送他們去看醫生,端茶遞藥,侍奉病榻。人們常說婆媳關系最難處,可奶奶卻常常夸獎我的母親:“我是前世修來的福,遇上這么好的兒媳。”“人待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這是母親教導我們跟人相處的金玉良言。人與人相處難免有磕磕碰碰,由于我母親堅持“忠厚的不要欺,惡的不要怕”的處世信條,所以我家和鄰里關系很融洽。雖然我家也窮,但只要鄉鄰有困難,母親總是盡最大力量幫助別人,小到淘米籃,大到農具,母親都接濟過人家。因而在四鄉八鄰,母親擁有極好的人緣。
如今,當我遭受困厄遇上坎坷不平時,母親說的“只有不快的斧,沒有劈不開的柴”這樸實的話語就給我信心和勇氣;當我取得小成功而驕傲時,耳邊就響起母親“火要空心,人要虛心”的警告。母親雖沒有明確給我講過什么家風,但她的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