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先生的跪與站-人生
陳寅恪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國學大師,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他學問精深,一生追求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恪守自己的清高和骨氣。
對陳寅恪而言,有時精神的偉岸,卻是從最卑微的下跪開始。
1927年6月2日,清華國學院導師王國維投湖自盡,除了一份簡短從容的遺書,再也找不到一代大儒告別人世的任何因果。在王國維遺體的入殮儀式上,曹云祥校長,梅貽琦教務長,吳宓、陳達、梁啟超、梁漱溟等人,西服齊整,神情莊重,他們頭顱低垂,彎下腰身,用三次沉重的鞠躬,向王國維先生做最后的告別。因為在1912年,中華民國政府以莊嚴的法律形式正式廢除了延續千年的跪拜禮,所以大家都采用了三鞠躬的形式表達哀悼之情。
只有陳寅恪,是穿著長衫,腳著布鞋來的。他來到靈前,雙膝跪地,將頭顱重重磕在磚地上,行三拜九叩大禮。一瞬間,所有的人都被驚呆了,校長,教授,朋友,學生,在陳寅恪頭顱叩地的三響聲中突然清醒過來,一起列隊站在陳寅恪身后,跪下,磕頭,重重地磕頭。
在向王國維大師告別的時候,下跪,磕頭,才是最好的方式,才是最莊重的禮節。這樣的儀式,才能和王國維先生的馬褂,以及頭上那根遺世的發辮融為一體。可以說,陳寅恪是對死者的文化理想和死因最理解的人。
跪拜,是一種莊嚴的心靈儀式,但在某種場合,站立,是跪拜這種禮節另一種形式的體現。
有一年,清華國學院放了暑假,一群學生跟著導師陳寅恪去了上海,去拜訪陳寅恪的父親,他們仰慕已久的同光體詩歌領袖陳三立老人。陳三立老人開朗隨和,和學生們談笑風生。大家很快消除了拘謹,圍坐一圈。這時候,細心的劉節發現,他們的導師一直未坐,自始至終站立在父親身邊。
立即有學生起來,要將座位讓給陳寅恪,被他制止了,陳寅恪說,我的凳子就在身后。在課堂上,我是老師,但是,在父親面前,我是兒子,今天,我不能與你們平起平坐了。
所有的學生,都無法接受老師的觀點,大家同時站立起來。老師站立,學生豈能安坐?最后,他們的屁股在陳三立老人的勸說下回到了椅凳上。陳三立老人說,安坐與站立,都是規矩,時代可以更替,但倫理不可錯亂。就這樣,這群年輕的學生與陳三立老人繼續愉快地交談,而陳寅恪教授,依然以一種恭敬的姿態,垂手站在父親身后,這一站就是兩個時辰。
在當時,下跪,磕頭,站立,已經不再常見,但當它出現的時候,一定比握手更加意義深遠。陳寅恪先生無論下跪還是站立,都讓我們肅然起敬,在這一跪和一站之間,陳寅恪成了一座人格上的巍巍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