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 歐洲教堂為什么蓋這么久-視野
歐洲的宗教氣氛很濃,每到一個大地方就會看到幾座歷史悠久的重要教堂。簡單地說五個:
第一個是巴黎圣母院,終年訪客不斷,其實它的高度與面積只能算是中等。
第二個印象深刻的是德國科隆河畔尖聳入云的科隆大教堂,內部高度155英尺。走入這座哥特式教堂的內部會有一種震撼的感覺,實在是蓋得既雄偉又藝術。
第三個是倫敦的圣保羅大教堂,黛安娜王妃與查爾斯王儲的婚禮就是在這里舉行的,內部高度103英尺。
第四個是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參觀后才了解什么叫做教廷。我參觀過這座教堂兩次,它是全世界最漂亮、最雄偉、最豐富、最權威的教堂。
第五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法國香檳地區的蘭斯主教大教堂,13世紀蓋的,有許多漂亮的石雕作品。大門的圓形彩色窗上面寫了三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拉丁字:DeoOptimoMaximo。這三個字合起來就是:上帝是最大的,同時也是最適的。能同時具備“最大”和“最適”這兩項條件的大概也必須尊稱為上帝了。這三個簡單的拉丁字顯示了中世紀歐洲人的思考已經相當深刻。
我非常好奇:為什么歐洲每個城市都有雄偉的教堂,有些還要蓋兩三個世紀?以法國斯特拉斯堡的教堂為例,蓋了幾百年,至今還有一邊的大柱子頂端尚未完成。為什么要用這么長的時間蓋得這么大?
有三位經濟學者在2005年合寫了一篇短文,說明歐洲各地用幾百年的時間、花費那么大的人力與財力蓋超大型的教堂,其實是符合經濟學上的競爭策略的。
文章的主軸其實很簡單,摘述如下:
中世紀的歐洲經濟尚未起飛,封建領主的莊園是經濟重心,每年能剩余累積的部分不多。當時最能掌控經濟、影響政治的是宗教界,教會擁有城市土地、農莊、捐獻物資,這是其他團體無法比擬的資源。為了維護教會的獨占性特權,最好的策略就是以幾百年的時間建造超大型的教堂,把該地區的剩余資源大幅投入教堂。這有兩點好處:其一,經濟資源與勞動力市場都在教會的掌控下,教會的政治、經濟、宗教實力穩居第一;其二,不同的宗教若想進入此地區發展,就很不容易搶到所需的各種資源來蓋自己的教堂。
舉例來說,天主教的策略就是用“超額設備”的手法蓋一座比實際需要大很多的教堂,來阻擋其他宗教(例如基督教)的進入與競爭。換言之,天主教先搶光對手可能的生存空間,讓自己獨自壯大,然后又以如此雄偉的教堂來炫耀,一方面吸取更多的資源(磁吸效應),另一方面又可以嚇唬和阻擋潛在的競爭者與威脅者。
教會搶奪經濟資源的常見手法是以政治和宗教的力量占有最具經濟價值的土地,然后在各種市集與交易場所課稅。接著要求商人捐獻報效,用這些錢來蓋教堂,進行軍事活動(宗教戰爭)。教會是宗教團體,但在經濟資源的搶奪上卻像是精明獨占的企業家。商人若想要做大生意或包工程,教會是必須攀結的機構。
教堂更是多重功能的聚會所:政治、宗教的中心,民間生(受洗)死(葬儀)的必經場所,也是利益交換、磋商、賄賂、糾紛仲裁、節慶活動的中心。反過來說,中世紀的經濟尚未起飛,哥倫布尚未發現新大陸,如果不興建超大型的教堂,地方經濟怎會繁榮?勞動力市場怎會活絡?政治與工商業的協調、磋商、調解,由誰來做?
其實中世紀歐洲教堂要蓋這么大這么久的原因很簡單:教會先掌控地方的政治與經濟資源,然后用“超額設備”的手法,以幾個世紀的時間蓋超大型教堂,產生一種孔雀開屏效應。這么做有三項好處:一是鞏固自己的地盤;二是向潛在的競爭者與威脅者炫耀,阻擋他們進入;三是通過這種大型公共建設繁榮地方經濟,活躍當地的就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