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是鄉村的蓑衣-文苑
雨中,村莊是收斂了羽毛的鳥,安靜地棲息在大地上,迎接著雨點或溫柔,或狂烈的問候。雨水,其實是天空與大地對話的一種語言。這種語言,老屋的瓦懂得,但它不與人說。它只與雨點交談。
我在鄉村的瓦下居住時,喜歡偷聽這種交談。搬一板凳,靠著墻,坐在屋檐下,聽頭頂雨點在瓦上敲打,似敲,如彈。有時仿佛有一匹馬,正噠噠地穿越悠長的青石板巷子;有時又仿佛千軍萬馬呼隆隆踏過……
雨水順著瓦流下來,在檐下流成一道瀑布,或者說,是織成一道透明的雨簾。透過這瀑布、雨簾,看對面房屋上,雨點在瓦上濺開一朵朵水花。那是雨點在瓦上的舞蹈。每一朵雨花,都是雨水旋轉起來的裙擺。
這時候,不需要說話,任何的語言都是多余的。雨水已經把你心里的話都說出來了,你只需傾聽就是了。傾聽雨水,也是傾聽自己的內心。
雨中的青瓦更加幽青。這是濕漉漉的一種青,經常出現在國畫上的一種青,詩情畫意的一種青。這種幽青仿佛來自遙遠的古代,穿越一場場雨,只為與你的目光邂逅,撫慰你在塵世里的那顆浮躁的心靈。
在雨中,羽毛是喜鵲的蓑衣。而瓦,是房屋的蓑衣。如果你在瓦下,要離開老屋到雨中去,最好也披上蓑衣——如果你有的話,當然這種有的幾率并不多——不穿雨衣,不打傘,工業化的氣息會沖淡那種古樸悠遠的韻味。
瓦是鄉村的底片,是鄉村生活的記錄者。瓦記錄一場場雨,每一場雨都會在它身上留下印記。它還記錄雨中瓦下人們的生活,有許多事都在雨中發生。
雨把一家人聚在瓦下。下雨天是休息天,做工的不用去了,下田的也不用去了,如果雨實在大,上學的也不用去了。一家人在瓦下,聽著雨聲,文案話。這時候父母對一個孩子說的話,瓦會替這個孩子記得,等這個孩子長大了,離開村莊,多年后回到村子來,如果老屋還在,當他仰頭時,瓦就會將父母當年的話告訴他。
瓦,從來都是溫情的敘述者和轉達者。
在雨中,如果你走到足夠高的地方,俯望村莊,你會覺得村莊其實是一位靜坐的老翁,披著瓦的蓑衣,沐浴著時光風雨。
當村莊的老屋在后來的日子里紛紛倒下,新屋漸起,一切面目全非時,如果你從遙遠的地方回來,幸運地找到一片殘存的瓦礫,把它捧在手上,你一定能感覺到歲月留在瓦上的溫度,分辨出時光刻下的紋路。
這時候,當年的一場場雨就會一直在你心中下,下,下……一直到心里裝不下了,涌到眼里,化作淚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