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的夢想-成長
老B是做水產生意的,就是承包農村里的一些水庫,初春投放魚苗,青草鰱鳙,來年捕撈上來,辛苦一年,利潤其實也微薄。
最近老B在張羅兒子出國留學一事。兒子說要去德國,老B堅決反對。后來兒子改口說要去英國,老B還是反對。前幾天,老B與我探討,他認為歐洲國家讓人“提不起精神”,那里的人很頹廢。我被他說得莫名其妙,不知歐洲國家的人怎么就“頹廢”了。老B問我知不知道“歐債危機”,沒容我回答,他就自顧說開了。他認為“歐債危機”就是歐洲人懶的緣故,不知道賺錢,就知道花錢;不知道吃苦,就知道享受。國家債務越來越多,就說出現危機了。
老B版的“歐債危機”原因與現實版的“歐債危機”原因有別,但我覺得老B的解讀有點意思。
一個養魚的,去研究外國的“歐債危機”,這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一個鮮活例證。不過,這讓人擔心的事情,還是讓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們去對付吧,但老B的迫切愿望,我們不得不審視。
老B省吃儉用送兒子出國最大的目的,自然不僅只是“鍍金”。他一個養魚的,也不想兒子來子承父業,而是想讓兒子出國學些賺錢的本領。但老B發現歐洲人喜歡享受,不喜歡賺錢,這是他絕對不能接受的。
賺錢,這不僅僅是老B的夢想,還是這個時代所有中國父母的夢想。
幾十年前,中國人去西方國家,不適應他們快節奏的生活;幾十年后,西方人來到中國,驚異地發現,他們的生活節奏已經落伍了,中國也沒有慢生活了。
一位留學德國的中國留學生在微博里說,在德國大學里,學生們聚在一起談的是旅游、攝影、社交和咖啡,但我們這些來自中國的學生聚在一起,談得最多的是回到中國后,要辦怎樣的公司,要賺多少錢。德國教授覺得不可思議,認為中國人現在并不缺錢,但來自中國的學生,幾乎是“批量生產”的,他們的夢想就是賺更多的錢。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發表文章說,中國走出國門尋找資源的狂熱已經持續了近20年,這種狂熱使得中國的生意遍布全球。把熊貓這種每天用16小時來啃竹子的動物作為中國的國家象征是再合適不過了,中國就像一只活力十足的熊貓,時刻擔憂著自己下一頓竹子該去哪兒找。
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對于金錢的渴望,事實上已經超越了“留學西洋”原來的意義,“師夷長技”演變為“師夷賺錢技”。把孩子送到國外,父母所想到的并不是讓孩子接受西方先進文明的熏陶,養育他們對待生活、對待生命的態度,而是能不能學到“點金術”。
且看一些媒體對于“新一代富翁”的宣傳,搜狐的張朝陽、網易的丁磊、百度的李彥宏等等,媒體認為是他們的留學背景幫了他們的大忙,是他們在國外學到了如何獲取財富的本領。
誰都無法否認榜樣的力量。中國的父母相信他們的子女在國外或許會發現一個個賺錢機遇,獲得某種能力,榮歸故里后,會成為張朝陽第二,或是李彥宏第二。
事實上,國門洞開之后,全球資訊的分享實現了實時同步,十幾年前的“知識盈余”經濟已經式微,這種所謂的“國外有,國內還沒有,如果國內有必將賺大錢”的思維不太管用了。如果父母們讓孩子出國是想學“點金術”的,恐怕失望要比希望多得多。
一百年前,許多學子走出封閉的中國,遠渡重洋,他們不曾有學“點金術”的愿望,更多的是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社會及個人生活的文明,先人的理想讓人景仰。時至今日,我們不再有“普世的理想”。賺錢,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狂歡式的夢想盛宴,這是社會的進步,還是落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