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好可當(dāng)藥-成長
清代大戲曲家李漁才高八斗,學(xué)富五車,著作等身。有一年,李漁家鄉(xiāng)浙江蘭溪瘟疫流行,鄰居十有八九,都身患此病。李漁家人也個個得病,人人呻吟。尤其是頂梁柱李漁,病情更是嚴(yán)重:臥病在床,奄奄一息。當(dāng)時正值楊梅季節(jié),李漁突然想起畢生嗜好的楊梅。李漁吃楊梅,有個嗜好,買了一斤兩斤吃還不過癮,有時索性爬到楊梅樹上,邊摘邊吃。據(jù)他自己回憶,每食必過一斗。
李漁立即呼喚妻子,問詢楊梅到底上市了沒有。妻子知道有楊梅,但不敢實情相告,也不敢去購買,悄悄去找了一位老郎中。醫(yī)生聽后,回話說:“這可萬萬使不得,你老公的病情,是性熱,而楊梅恰好相反,一定不能吃。一兩顆都可致命的。”知道情況后,家人不敢直告李漁,但又擔(dān)心他強行索要,不得已,只好隱瞞他。不料,李漁的家,恰好臨街。賣水果的吆喝聲,此起彼伏。臥病在床的李漁,聽得一清二楚。李漁明白家人是在睜眼說謊話,生氣之余,把家人叫到床頭。在李漁的再三追問下,家人只得如實招供。李漁知道實情后,讓妻子速速去市場上買楊梅來。等楊梅一沾口,還沒有下咽,李漁便感到滿胸郁結(jié)已煙消云散。等楊梅下肚,頓覺五臟六腑,心通氣順,全身舒服,沒病一樣。接著幾天,李漁由少至多,楊梅又吃了個痛快,一場大病,也就這樣不治而愈。
李漁經(jīng)過這場大病后,感慨說,一個人一生嗜好的東西,是可以當(dāng)藥的。正如“文王之嗜菖蒲菹,曾皙之嗜羊棗,劉伶之嗜酒,盧仝之嗜茶,權(quán)長孺之嗜瓜”。他說:“癖之所在,性命與通。劇病得此,皆稱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