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與“13”-視野
周恩來巧解“13”
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到上海時,下榻于錦江飯店。尼克松夫婦被安排在15層,基辛格在14層,國務卿羅杰斯和其他官員住在13層。周恩來總理去看望羅杰斯及其助手們,當電梯在“13”處亮起紅燈時,突然想到西方人最忌諱13。果然,他走進羅杰斯的套間時,發現這些美國官員正在為“13”而生氣,與周恩來寒暄時也笑得不自然。周總理聊了聊美國乒乓球隊來訪的事后,話鋒一轉說:“有個很抱歉的事我們疏忽了,沒有想到西方風俗對‘13’的忌諱。不過,你們來到東方,我們中國有個寓言,一個人怕鬼的時候,越想越可怕,等他心里不怕鬼了,到處上門找鬼,鬼也就不見了……西方的‘13’就像中國的鬼。”周總理這樣巧妙一解釋,一下子活躍了氣氛,美國人都笑了,不安和氣惱也頓時全消。羅杰斯對周恩來十分傾倒,后來成為中國人民的好朋友,多次來中國訪問,至今還對我國人民抱著友好的感情,這些都是從對周恩來的欽佩開始的。
蔣夢麟妙喻“13”
蔣夢麟曾主持北京大學近20年,在北京大學的歷任校長中,他是在職時間較長的一個,對北大做出了重要貢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現代學術巨子傅斯年曾有這樣的評斷:蔣夢麟的人格魅力不如蔡元培,學問不如胡適,但辦事卻比他們高明。對于傅斯年的看法,蔣先生是認可的。有一次,蔣夢麟請外賓吃飯,恰巧全桌13人,外賓們相互環視著,一個個流露出不安的神態。蔣夢麟察覺后,靈機一動,笑道:“在西方,‘13’這個數字是不祥之兆,而在中國卻截然不同,‘13’是大吉大利的意思。譬如福、祿、壽這3個字都是13畫。”(指繁體字)說罷還讓服務員拿來紙和筆,當場書寫(其中有意將壽字的“口”寫成兩筆),證明那3個字都是13畫。外賓一看,都點頭微笑。這樣一說一寫,既消除了客人疑慮,又宣傳了中國文化,更活躍了餐桌氣氛。
黃永玉提倡“13”
在我國江浙滬一帶,人們也不喜歡“13”。說人“十三點”,往往是說人言行舉止與常人不同,指腦筋搭錯,神經不正常。可我國著名藝術家黃永玉,認為“癡”字就是13畫,做人處世應提倡“十三點”,即:“嘴巴甜一點,微笑多一點,腦子活一點,行動快一點,心態好一點,手腳勤一點,良心好一點,講話輕一點,肚量大一點,脾氣小一點,毛病少一點,鈔票有一點,運道好一點。”“黃派十三點”風趣幽默,易聽易記,略帶調侃,饒有趣味。以如此“十三點”警示自己,相信在生活中定能“遇事想得開,逢兇能化吉”了。當你有些事想不開,鉆到“牛角尖”里出不來時,就想想“十三點”,如果想通了,定會氣舒心平,精神舒展。
哈特菲爾德墓碑上的“13”
19世紀英國維多利女王時期,白金漢宮的衛兵哈特菲爾德被指控在某月13號晚上,夜間值班時睡著了,最后被軍事法庭判了死刑,在處決的前夕,他終于想起了一個能證明自己清白的細節:“我那天夜里沒有睡覺,我聽見議會大廈的鐘聲午夜敲了13下。”于是法官決定暫緩執行,后調查發現,那天夜里確實有不少人聽見議會大廈的鐘聲在深夜敲了13下。一位專家檢查了議會大廈的鐘聲后確信,那天夜里,鐘里的一根發條出現過異常,表示凌晨1點的那下鐘聲在子夜敲過12下以后就立即響起來,所以聽者認為鐘聲敲了13下。因此,軍事法庭宣布哈特菲爾德無罪。被釋放后不久,哈特菲爾德當了皇家衛隊隊長,而且一直活到100多歲,臨終前要求在他的墓碑上只刻一個數字“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