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雕琢-成長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為父親看守木桶,他每天晚上把所有的木桶擦拭干凈并擺放整齊。然而,令男孩生氣的是,他放好的木桶往往在一夜間被吹得東倒西歪。為此,小男孩很委屈地哭了。父親摸著小男孩的頭說:“孩子,木桶太輕了,要想不被風吹倒,只有加大它的重量。”男孩苦思冥想了好久,他挑來一桶水,把它們倒進那些空空的木桶里,然后把它們排列好。從第二天開始,那些盛滿水的木桶就再沒有一個被風吹倒過。
漳浦天福石雕園的石雕造型優美,形態各異。其中“自我雕琢”的石雕寓意深遠。“自我雕琢”為一位體格健壯的青年,手握鐵錘,刻苦磨煉,為擁有完美的形象不懈地自我雕琢,不斷地自我提高,以達到理想的境界。這種情景讓人很容易聯想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的深刻道理。也許因為這座石雕寓意非同一般,給旅游者一種思考與啟迪,更是一種鞭策與激勵。
木桶、石雕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回顧歷史,縱觀世相。許多成功人士都是經過自我雕琢,攻堅克難,昂揚奮進,一步步步入成功的殿堂。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二十年臨池學書,才有在書法上爐火純青的造詣;徐悲鴻刻苦努力,奮發向上,才不愧對藝術大師的稱號;邰麗華不懈努力,以精美靈動的《千手觀音》演繹著聾啞人的美麗與堅強,深深地打動了中國和世界。凡人與偉人,成功與失敗,大都不是輸在起點,而是在走向成功的過程中是否具有自我雕琢的精神。
自我雕琢需要靜心。俗話說:“心靜乾坤大。”面對物欲橫流,觥籌交錯的世界,必須擁有一顆寧靜的心。《大學》中,“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就是告訴我們在喧囂與浮躁的生活狀態里,在欲望與誘惑面前要沉著淡定,靜心修煉,自我雕琢,寧靜得以致遠。
自我雕琢需要有恒心。“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須知,任何一朵鮮花的盛開,都要花苞的長期孕育。李時珍跋山涉水,遍嘗百草,數十年如一日,筆耕不輟,才有《本草綱目》的問世。“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自我雕琢的過程是漫長的,是知識與積累的過程,是內心豐盈的過程。只要有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就能達到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自我雕琢需要有方法。外塑形象,更需內強素質。給自己的思想增加高度,高度決定視野,才足以抵御各種名利的誘惑;給自己的知識增加厚度,博覽群書,豐富知識,浸潤心靈,才可以在這個競爭的時代里自由馳騁;給自己的心靈增加純度,豁達樂觀,寬以待人,愛心常伴,感恩相隨,才足以美麗漫漫人生。
故事中的木桶和“自我雕琢”的石雕,無不告訴人們:在紛紛擾擾的社會中,我們就如故事中風中的木桶,要想立于不敗之地,不想被任意一種“風”刮倒,就要給自我加重,雕琢自己的思想、智能、心性……讓自己健全起來。這是我們立身的根本,也是走向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