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解少年愁-人生故事
今年的雨天分外多,那個周末,窗外又是淅淅瀝瀝的小雨。時鐘已經走到上午10點,女兒的房門還沒打開。我忍不住,推門而進。發現窗是大開著的,而女兒側坐在窗臺上,濕潤的雨絲已經打在她臉上了。我可以看見她的側臉,清澈的眼神里,有著幾許憂愁。
我下意識地問:“怎么了?”
她神思依然恍惚,嘴里喃喃地道:“不知為什么,我好憂傷哦。”
自從養育女兒開始,我已經學會了慢處理。我也上前,靠窗而站,濕潤的空氣撲面而來,雨絲斜斜地在天地間飛舞,織成了一幅接天連地的素紗。
這樣的景色,美則美矣,卻真的引人憂傷。我想起那則科普知識:陽光里含有令人愉悅的因子,所以沒有陽光的雨天,總會引起許多人的愁思。
我將心中所思告知女兒。她不耐煩地打斷我:“娘,你可真是,老是用那種科學的東西來解釋種種現象,真煩。”
我一愣,瞬間便明白了,此時此刻,憂傷的情懷對于鮮花般的女孩來說,是一種詩情畫意,是一種無需人分享的美麗寂寥,是她內心對外界的一些感受。不再是童年時那般的好奇與沖動,而是一種對人生的感知與探索。
我輕輕地退出房間,在客廳里打開了音響。整個屋子頓時環繞起了德國著名的長笛《午夜天鵝》,這首用低音長笛奏出的曲子,飽含著憂傷,卻渾厚如大地一般。
女兒終于出來了,邊吃早餐邊說:“一會兒,我去圖書館借幾本書。”我問:“我也想去,要不要一起?”她點頭,邊吃邊說起了張恨水的小說。
我笑:“要不去借幾本詩集看看,你這個年齡,恰好是可以將剛才的憂傷變成美麗詩句的最好時間段。”女兒撐著頭,沉思著:“我從來都沒有好好去讀過詩呢。”
“在水一方,有位佳人”,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這佳人,也許是心中的愛人,也許是遙遠的理想,因為遙遠或者不可捉摸,而格外地引人惆悵。而青春期孩子特有的敏感與情愫,都會讓他們這種憂傷情緒比成年人多得多。
這是一種美好的體驗,實在是無需我們做父母的著急,反而我們應該欣喜孩子終于成長,欣賞那些年輕的情懷。
高一一開始,女兒由原來初中時的優秀學生變成了中等成績的學生。她的性格又安靜溫和,所以,無論是老師課堂上的點名提問,還是班級的各種活動,都與女兒無緣了。從一個不需要自己爭取便能得到老師同學關注的學生,到一個默默無聞被淹沒被遺忘的中等生,這中間的失落,其實是局外人難以真正理解的。女兒有數次與我和她爸說起過,我們完全沒有體會她想表達的那種失落情感,想要得到我們的安慰,反而是立刻列出各種方法讓她去施行,去獲得成就感。
漸漸地,她不再跟我們說起班級里發生的事。每次問她,她都用“不錯啦,還好”這樣很模糊的字眼來搪塞,而我雖然有點兒不安,卻也自我安慰地相信,她在學校里真的沒事發生。
直到某天,女兒興奮地告訴我,她做了一件令自己非常開心的事。
我側耳傾聽:原來,她一個人在食堂吃飯,看見了一個別班的女生,紅著雙眼一個人孤獨地坐在那里吃飯。她的心一動,忽然覺得十分理解對方,想接近對方,安慰對方。她猶豫片刻,終于端起碗走了過去,安慰那個女生。幾句話,就讓那個女生露出了笑顏。她們并沒有就此留下彼此的姓名,一餐飯后,又各自散了。但那個女生的笑容,讓女兒深深地滿足了,滿足到想立刻與我分享。
我也愣住了,我完全想不到這樣一件小事,會需要很大的勇氣才會去做。也沒有想到,陌生女生的笑容,會讓女兒那么滿足。
那一刻,我覺得說什么都是虛偽。我只是呵呵地笑,心中在反思:成就感原來可以來源于這樣的小事呀!那些我們所提供的方法,都不是她的體驗,所以,她做起那些來,不自然不情愿而且心虛。于是,沒有很好的效果,不僅沒能提升,反而是降低了她的成就感與自信度。
只有那些她發自內心的,才會令她真正感受到快樂、滿足、成就與自信。
自此后,我不再對女兒的傾訴做太多自以為是的回應,只是靜靜地聽她說。而她說完后,我會摟著她,靜靜地享受那個擁抱。有時候,在我的懷抱里,她會哭起來。有時候,她會在我的懷里拱一拱,然后就回抱著我說:“嗯,過一會兒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