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墻里冒出來的大富翁-勵志故事
李道德是安徽壽縣的一個普通農民,當地有不少人都栽培食用菌,李道德看著他們雖然發不了什么大財,但都能為家里增加一點收入,不禁也是心里癢癢想從事。
李道德不是一個莽撞的人,為了事先掌握一些基本經驗,他就跑到鄰村的一個食用菌栽培戶的菇園里去學校,結果一番了解后蝦了他一跳,栽培食用菌成本大得要命,育菌袋里的棉籽殼、麥草桿本地不多,都要用很貴的價格從外地購買,所以光是打一個小小的菌袋就需要十來塊錢。當時正是深秋,菇農們都已經把菌菇轉到了用泥墻和塑料紙塔成的“溫室”,正參觀著,他注意到了一個小細節——在一堵泥墻上,居然長著三五個食用菌,李道德好奇地問:“墻上怎么也會長蘑菇。”
“這有什么奇怪的?因為打泥墻的時候,有些育菌料混了進去,所以就長出蘑菇來了!”主人家一邊漫不經心地說著,一邊隨手把它采下來,像是清除垃圾似地扔進一旁的廢草堆。
看著眼前的這一幕,李道德不禁在心里盤算開了,泥墻里的育菌料肯定不會多,可是卻能長出蘑菇來,如果好好利用這種泥墻,是不是可以大量栽培蘑菇?想到這里,李道德仿佛看到了希望,隨后,他準備了一些育菌料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入泥土中,做成了一塊塊的“泥磚”,半個來月以后,那些泥磚上果然長出了小小的蘑菇芽。李道德選了發芽狀況最佳的一種比例與菌袋成本一對照,結果只占菌包培育的三分之一,隨著菌菇一天天長大,李道德還發現,因為混著泥土的本身養分,所以自己培育的菌菇不僅色澤更加誘人,吃起來的口味也更加鮮美!
這樣一來,李道德很快信心滿懷地開始叫工人在田頭打起了幾畝菌料泥墻,然后在菌墻外面涂上混入多種養份和菌絲的泥漿,起初有許多人都不理解他,還冷嘲熱諷地說他沒培育起菌菇,倒先玩起了“房地產開發”,對于這些閑言碎語,李道德懶得理會,打好泥墻后,他又給罩上了塑料膜,悉心照料……
很快,一朵又一朵的菌菇開始從泥墻上冒出來了,不僅有普通食用蘑菇,還有秀珍菇、姬菇等十多種珍稀食用菌,不僅如此,泥墻菌菇產量還比普通培育方式高出五倍之多,第二年,李道德就靠著泥墻食用菌為自己創造了16萬元的收益,成本是別人的三分之一,產量卻是別人五倍,這其中的利潤可想而知,一時間,李道德成了“育菌達人”,前來學習者絡繹不絕!
李道德趁熱打鐵,帶領著廣大蘑菇種植戶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在把泥墻育菌向更多人推廣的同時,也使單純的“技術外傳”成了雙贏互利的“有機組合”。目前,他的合作社已經擁有了一千余家育菌戶,每天都能不斷接到來自全國各地購菇業務,日交易額高達四五萬元,在帶領鄉親們一起致富的同時,李道德本人更是成了遠近聞名的“泥墻富翁”!
“其實比我聰明能干的大有人在,我只是遇事都多觀察一點,多思考一點,我現在所取得的成就,或許正是上天對我這種性格的賞賜吧!”在說到自己的成功時,李道德時常這樣謙虛地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