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劉強東:我的執著與妥協-人物
2023年5月22日,在紐約時代廣場,劉強東和他的京東在十年征程之后終于登上了納斯達克市場。那一天,他站在無數寫滿“JD”的電子廣告牌下,以一個堪稱優雅的笑容,結束了整個儀式。
緊張、強勢、霸道、一切盡在掌控——劉強東說這就是他身上所背負的最大誤解,事實上,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有趣、簡單、透明的人。
過去的經歷已經證明了劉強東在商業上的成功,但是人們對于劉強東這個人,他的性情與信念,他對商業、社會、管理和人的看法,知之甚少。這很大原因和他的外在形象有關:長期以來,劉強東對競爭對手過強的攻擊性,對在乎的人表現出的過度保護欲,對于公司中層極端的苛刻,對底層員工過分的關懷以及對貪腐、低效表現出的零容忍度,都在向外界表現他性格中極端的一面——他會向著一個目標一往無前,沒有妥協和迂回;他的目標和方法往往是一致的,對內和對外所體現出的性格也很一致。
極端的管理者
2023年4月18日,距離上市只有一個月時間。劉強東在回母校中國人民大學作的一次公開演講中,他提到三年前公司的一位副總裁因為拿了供應商的一個箱子而被開除。
一個成熟的企業,對于員工所犯下的錯誤,有很多辦法來解決,但是劉強東往往選擇最極端、最激烈的那一種。
在京東以復合增長率超過100%的速度連續增長的多年間,劉強東對于公司的效率和高管的執行力有著極端苛刻的要求,他難以容忍任何的妥協、推脫和拒絕。在京東每個月的經營溝通會上,他要求高管不許談成績,只許說問題。
在批評員工的時候,劉強東有時候就像一名嚴厲的父親在指責做錯事的孩子,如果對方此時還到處找借口或是言辭閃爍,那他會像連珠炮一樣逼問:“為什么沒有做到?”“你覺得自己稱職嗎?”但他本人似乎并不認為這是一種批評,他說:“我從沒批評過任何高管,但是所有高管加入京東后,大概一個月,你就會發現這個高管跟我一樣。”
劉強東幾乎沒有經歷過職場,他不知道在職場需要妥協和潛規則。
他22歲開始創業,人生中唯一的職場經歷是第一次創業失敗后在日企工作了兩年,而他學會的道理之一就是:“日語里沒有誤差這個詞,只有對和錯。工作里錯了一點你就走人。”
對待中層,他過度嚴苛,但是在基層員工面前,他舉止得體、平易近人,他總是單獨和他們見面,在和基層員工吃飯時的表現總是令人愉悅。他樂于聽取意見并迅速解決他們的問題,并且給出高于市場行情10%的工資。
京東集團副總裁徐雷描述劉強東在商業上的作為始終是成王敗寇。他很討厭圈子,也討厭與權貴資本打交道,他對弱者的同情、對壟斷的抗爭,都帶點理想主義色彩。
理想國與天花板
在過去十年間,中國電商行業一直處于高速發展期,這使得劉強東所處的創業環境相對其他知名企業家而言,是較為單純的。他既沒有馬云那么多的負擔——復雜的政府和股權關系、大量的賣家情緒,也不像李彥宏的搜索業務那樣充滿了政治敏感和虛假廣告,更沒有像馬化騰那樣經歷過壟斷勢力所帶來的封殺,他面對的幾乎都是純商業的挑戰。
而且京東的金字塔尖上,始終只有劉強東一人,沒有其他合伙人,缺乏相同重量級的制衡。所以當他一個人帶領著一家公司連續七年以100%的速度增長時,這很可怕。
外部相對簡單的創業環境賦予了劉強東保持這種單純且直接性格的可能性,而內部缺乏合伙人和壓力之下的目標單一性,又使得他漸漸把這種性格發揮到了極致。
他想把京東打造成一個他的理想國:一個沒有腐敗、潛規則和官僚主義,只有速度、效率和正確價值觀的公司。劉強東希望整個公司和他的價值觀保持高度統一,而他自己,將像革命者一樣承受命運的折磨,引領著團隊向前沖。
但劉強東并不是一個情商很低、反應遲鈍的人。他很懂得誘導和說服的藝術,他喜歡給員工演講,講話幾小時不需稿子,記述下來即可成文。在農村長大的劉強東深知夢想和財富給人帶來的革命性變化,他像銷售大師一樣拼命給員工注入激情和使命。
這就不難理解劉強東為何在管培生身上傾注大量的精力和耐心。“我們要求新人此前從未在其他公司工作過,這樣他們才不會受到其他企業文化的污染。”在美國學習期間,劉強東甚至像朋友一樣,給一位管培生寫信,敘述自己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各種瑣事。
劉強東世界觀的另一面,就是他對人或者事物分類時,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在工作中,他認為很多事情是通過信念就可以解決的,但他沒有意識到別人并沒有像他這樣在乎這份工作。
所以,當京東在2010年至2023年引進了眾多職業經理人時,矛盾開始爆發——職業經理人帶來了其他公司的價值觀和規則,這顯然很難適應劉強東的世界。劉強東不斷將經理人請進來,又把他們請出去。
“你可以歸結為一個人或者事情,但最終還是劉強東自己的問題。他最后得出的結論是——自己成了天花板。”于是,劉強東去了美國。
劉強東曾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自己其實是一個很簡單、很透明的人,只是過分堅持自己,所以外界對他多有誤解。
他不玩游戲、不打牌、很少社交,徐雷和劉強東認識六七年,幾乎想不起他有什么興趣愛好。好幾次,劉強東群發郵件推薦他最近看到的一部電影或是一本書,他在郵件里用了一長串的感嘆號表示電影太好看了!所有高管都必須看!不看會后悔之類。但一看名字,居然是一部八年前上映的家喻戶曉的電影,很多人都看過了。
人治與規則
徐雷說,從美國回來的劉強東不再那么咄咄逼人,開始能接受妥協和別人的拒絕,開始容忍一定情況下效率的下降,而依靠組織和團隊進行溝通——在過去,他的一個指令下去必須立刻看到效果,而現在,他可以等,允許底下部門有調研、協調和主次排序的空間。
劉強東堅持了十年的早會,如今已很少參加。他開始減少不必要的會見,躲開那些細致的請求和無謂的爭論。如果一個總監來找他談業務,他會直接告訴他,你應該先去找你的副總裁。
徐雷說,現在劉強東開始講笑話了,知道用語言來緩和氣氛。但劉強東依然對違反京東價值觀的事殺無赦,依然討厭推諉、粉飾和官僚主義。他只是意識到,當公司發展成為一個5萬人的公司,一個背負350億美元市值的公司,就必須放棄一部分“創業心”——不再過分苛求高效和目標性,但要有秩序、有規則,由亂到治。
這樣的放棄對劉強東而言,很難。從始至終,他都是一個習慣改變而非順應既有規則的人。當京東成為一家公眾公司之后,他身上的責任也越來越重。一個人沒有辦法永遠那么霸道和直接,也沒辦法讓5萬名員工和合作者與自己擁有一樣的目標和追求。
真實的自己
從商業上來看,劉強東已經是一名成功的商業明星和企業家,他是京東5萬多名員工、宿遷人民、人大校友和創業者的領袖、偶像,但與一個社會所期待的大眾偶像和商業英雄形象,他還有距離。他需要對更多未知的領域進行探索,向公眾傳達更多關于他的戰略、夢想,他對這個社會的思考和對商業、對人生的理解。這樣公眾才能慢慢從對他的誤解和簡單的定論中走出來,看到一個真正的劉強東——一個他心目中透明、簡單、有趣的人。
徐雷說,他這么多年從未見劉強東開懷大笑過,最多是咧著嘴嘿嘿笑幾下。唯一的一次是2009年公司去北戴河搞團隊建設,大家一起玩炸金花,劉強東每一輪都押上所有的錢,把所有人都嚇跑了,除了徐雷。兩人斗到最后,一翻牌發現劉強東居然贏了——他自己也很驚訝。徐雷說,那一次劉強東真是放聲大笑,他放松了。
曾說自己永遠活在戰斗中的劉強東,現在放松的時候越來越多。當他開始不再那么緊張,他才能更接近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