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一封雞毛信-社會
三年來,微信里加了很多新朋友。他們像時代叢林里的鳥兒,站在各自的枝頭,或打理羽毛、或忙于捉蟲、或搭窩筑巢,樂此不疲。而我,像個光陰里沉默的遺少,只作壁上觀。
剛接觸微信時,還是喜歡拋頭露面的:吃一碗羊肉燴面,看一場流星雨,聽一曲老歌……我都會把心情攤在陽光下,讓大伙檢閱。任何事物都有保鮮期,一如當年的偷菜游戲,新鮮勁一過,便開始在微信里隱身,不再發(fā)表情感宣言,也不再沒有原則地點贊,仿佛我從來沒用過微信。
人類一思考,答案就失望。不少年輕人指望電磁波中走出女神維納斯,有空就掏出手機“搖一搖”。我覺得它形同搖獎,只怕搖松了后蓋,也難得一見心靈碰撞的火花,搖出一段苦痛孽緣的事例倒是聽說過。與其只愛陌生人,還不如問問身邊的同事芳齡幾許,府上何方,休閑時是逛街還是看書?我就試著問過一個女孩,你喜歡聽雨嗎?她對我嫣然一笑。我很滿足,就像一個大胡子詩人所說:你對我微笑卻不語,為了這個,我已經等待好久了。
大多數人轉過心靈雞湯,它是集減壓、醒腦、點化等功能于一體的十全大補,偶爾來一碗,恰似醍醐灌頂,但喝多了,肯定消化不良。在文友QQ群里,隱藏著不少擅長寫感悟的民間高手,他們的作品上過主流雜志,炮制一份微信雞湯,該不是什么難事。雞能燉湯,也可爆炒,就像正話亦能反說。你視若圭臬的經書,只是寫手謀生的盒飯。二十歲的孩子看看倒也罷,一個在社會的油鍋里煎熬多年的老油條,再去重返雞湯罐,只能理解為他不按常理出牌。所以,我常把心靈雞湯當小品,一笑而過。
朋友圈里最常見的還有曬圖。當相框里溫馨的家庭照,變成滿屏的“尋人啟事”,一個討人歡喜的英子易容為遭人側目的祥林嫂,這不是逼著人去相見不如懷念么?至于類似游戲彈窗的微商廣告,看不懂——姐姐,今夜,我不關心容貌,只想和你的靈魂私奔。
當越來越多的朋友加入微信,將天涯變成咫尺,我卻固執(zhí)地希望在某個閑暇的午后,撥通一個號碼,對著話筒,送出自己的“雞毛信”:嗨,別來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