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離開,就帶走一座城市的性格-社會
聽哲學家Alain描述他理想的旅行方式。Alain說,我們都聲稱自己愛旅行,卻從來沒問過自己為什么要旅行。排幾小時隊,登上帝國大廈天臺不會讓你就此登上人生頂峰,因為這種觀光之旅不會改變你,你也完全不會走心。每個國家和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氣質,我們應該學會誠實對待自己身上的問題,找到適合的目的地,然后把“自己”拋到腦后,盡情享受陌生之地帶給我們的新奇體驗。
比如:所有的英國人都應該去巴西看一看,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熱愛自己的身體,把自己嚴實地包裹在剪裁合身的風衣里,卻忘記了縱情跳舞;而一個熱愛家庭的挪威社工恐怕應該去拉斯維加斯度個周末,忘掉家中的孩子,忘掉社會責任,把自己扔進沒完沒了的狂歡里。這樣的旅行歸來,你大概才會覺得心里缺失的那一片靈魂,終于被補齊了。
多新鮮的言論!我見過太多人,護照上蓋了三十多個國家的戳,卻照樣談吐無聊,頭腦僵硬。坐十幾個小時的飛機到另一片大陸,在地標前花三個小時拍一組滿意的照片,然后回賓館煮一碗從祖國千里迢迢背去的泡面。這怎么可能改變一個人呢?除了把自己累得慘兮兮,拍下一堆明信片取景照片,又會有什么收獲呢?拋開所有的虛榮因素,你真的想過為什么要旅行嗎?
各家旅行公司在制造一個美好的夢出來,“青春,用旅行增加閱歷”“單身,去羅馬尋找緣分”“男人,要有顆自駕環游世界的心”“精致會生活的女人,一年飛三次巴塞羅那”……這些夢真是太不負責任了,還有形形色色鼓動大家辭職去旅行的書,造夢可以,只怕夢醒了,剩下一地雞毛。迷信任何東西都是危險的,旅行也是一樣。
這些年的數次旅行,最美好的那些瞬間竟然都沒有被鏡頭抓住。我記得最清楚的場景,從來沒有任何一本旅行書里有推薦。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給我最深刻印象的,是那里的人,與當時的心境。
紐約的小酒館里與老朋友們喝啤酒唱歌;上東區一頓家宴,手挽手在維港前散步嬉笑到深夜;舊金山秘密俱樂部里的燒烤和笑語;與民宿主人一起喝高了看黑白電影;在山區房子的壁爐前裹著毯子烤棉花糖;經歷華盛頓貧窮街區驚魂夜;還有澳門老街區破舊門楣開到凌晨兩點的甜點鋪……哪一樣都與景點無關。是不經意間腦海里飄來的旋律,跟空氣里食物的味道,讓這些故事像照片一樣凝固在時光里,時刻被想起,時刻被懷念。
旅行,最美妙的大概就是那些意外,而你準備好迎接不一定有美好結尾的意外了嗎?如果真的準備好了,那為什么無法接受生活里的起伏跌宕與不安?如果你想擁抱這些未知,那又為何在尋常日子里步步小心,企圖控制一切?
舊金山下了雨,窗外景色美得像做夢,270度的落地窗讓我產生可以看到地球每一個角落的錯覺。每次離開舊金山的時候我都在想,我沒辦法帶走北加州的好天氣,可我帶得走一座城市的性格。而在我看來,“什么都不在乎”就是舊金山這座嬉皮又包容的城市的最佳注腳。下一次在人群里覺得焦慮和窘迫的時候,我會努力想起那個吃了好多螃蟹的晚上,身邊38歲的女律師醉醺醺地跟我說的那句,“Idon’tgiveacrapaboutanything(我沒有抱怨過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