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自己的敵人-人生
一
近日,翻閱一本介紹印第安人生存智慧的書,其中有一段記載了他們捕熊的經過。
首先,他們找來一塊大石頭,然后在石頭上涂上蜂蜜,再用繩子把石頭捆起來,把它懸空吊在樹上。熊聞到蜂蜜的香味后,就會走向石頭,為了舔到石頭上的蜂蜜,熊直立起后腿,用前掌去抓石頭,從而推動石頭晃動起來。石頭往回蕩的時候,正好打在熊的身上。熊胸中火起,心想,你竟敢冒犯我!于是,憤怒地用前掌去擊打石頭。石頭晃動的幅度越來越大,每次往回蕩時,都反擊到熊的身上。熊越來越憤怒,用掌擊打石頭的力量越來越大,石頭回擊熊的力量也越來越大,最后被擊打得傷痕累累的熊,倒斃在石頭旁。
熊哪能想到,它每一次對石頭的擊打,最后都全部落在了自己身上!殺死熊的,表面上看是石頭,但實際上是它自己。
熊的舉動,不正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么?是什么讓我們愚蠢到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呢?是憤怒!憤怒常使我們變得盲目和沖動,失去冷靜和理智,使我們只想到一門心思去報復別人,而不能清醒地認識到,對別人的每一次報復,最后都會報應到自己的身上。
使我們失去冷靜和理智的,還有我們內心的貪欲。引向熊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起初只是石頭上那點香甜的蜂蜜,在貪欲的驅使下,熊哪里還能想到:有甜頭的地方,往往隱藏著險惡的陷阱。
殺死熊的,是熊自己,是熊內心的憤怒、仇恨和貪欲。
二
在我們看來,螞蟻是勤勞的,我們看到的螞蟻,總是來回地奔忙,又是運谷物,又是運稻草,但直到有一天,一位學者告訴我,螞蟻的忙碌,不是勤勞。
螞蟻為了貯存更多的食物,不停地奔忙,難道這不是勤勞嗎?
學者說,螞蟻的奔忙不是勤勞,而是猜疑。他說,螞蟻生性猜疑,它們把食物搬進洞里后,總是不放心,生怕別的螞蟻偷了去、搶了去,于是,又折騰著把剛搬進洞里的食物搬出來,搬進另一個洞里,它們不斷地轉運著食物,轉運到新的洞穴、新的地點。所以,我們看到的螞蟻,總是在路上奔忙,似乎是一個勤勞的使者,但實際上是一個被自己猜疑心綁架的囚犯,一個終生服苦役的囚犯。
聽了學者的解釋,我開始對螞蟻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看著地上來回奔忙的螞蟻,我也不由長嘆了一聲。
三
一次,在一座城市廣場,那里的鴿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廣場上到處都是鴿子,它們停在人的肩上、手上,“咕咕”地叫著,顯得是那樣自由和快樂。人對鴿子也特別友善,他們或輕輕地撫摸著鴿子的羽毛,或給鴿子喂美味的食物。鴿子吃飽喝足后,拍拍翅膀,一副滿足而又懶散的樣子。
幾個月后,我又來到這座城市,特意繞道去廣場看鴿子。可一到廣場,出現在我眼前的是另一番景象,以前那成群結隊的鴿子不見了,廣場上空只飛著幾只孤零零的鴿子。那些鴿子到哪里去了呢?我向當地的市民打聽,他們說,十幾天前的一場突來的冰雹,把鴿子打得死傷無數,廣場上遍地都是鴿子的尸體。
是那場該死的冰雹殺死了鴿子!當地的市民憤憤地說。
真的是冰雹殺死了鴿子嗎?我看未必。這些鴿子長期生活在安逸、舒適和被人嬌慣的環境中,漸漸失去了自衛能力,甚至生存能力。在突來的災難面前,它們顯得是那樣手足無措、不堪一擊。
所以,不是冰雹殺死了鴿子,而是鴿子那顆貪圖安逸的心殺死了自己,鴿子不是死于別人,而是死于自己。“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永遠是生存的一條顛簸不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