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樹上的果子-文苑
《圣經(jīng)》里說,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居住在美麗的伊甸園里。伊甸園里有兩株很特別的樹,一株叫智慧樹,一株叫生命樹。亞當和夏娃由于受到蛇的誘惑,偷食了智慧果,分享了神的智慧,上帝害怕他們再偷食生命樹上的果子而長生不老,便把他們逐出了伊甸園。
其實《圣經(jīng)》是在講一則寓言。人類分享了神的智慧,一方面擺脫了獸界的蒙昧;另一方面卻又能預知自己的死亡,知道總有一天自己必死無疑。人類的靈魂曾經(jīng)在美麗的伊甸園里生活過,見識過完美無缺的真善美。緣此,當靈魂投胎到肉體后,現(xiàn)實世界的不盡如人意使它時常回想起那個理想的世界。人類在現(xiàn)實的物質(zhì)世界里找不到自己的歸宿。真正自由的靈魂是注定的流浪者。只要生命不止,它就永遠在思念,在渴望中走在返鄉(xiāng)的旅途中,向著那個像伊甸園一樣的美好的天堂邁進。
人類的祖先雖然被逐出了伊甸園,但是世世代代的人們一直在尋找那株上帝禁止人類靠近的生命樹。既然肉體的死亡不可避免,人類就試圖獲得某種精神上的不朽。每一個不滿足于米飯和面包的生命個體都明白:我們不是單靠吃米活著。我們還需要智慧、文化、理想、信仰,等等。每一個有著靈魂需求的個體生命都在各自的精神王國里縱橫馳騁、浴血奮戰(zhàn)。他們在內(nèi)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相通和重疊之處,孜孜不倦地筑建自己的心靈寶座。他們在精神的家園中嘔心瀝血地哺育生命樹。哥尼斯堡有一條菩提大道被稱為“哲學家路”。伊曼努爾·康德在每天下午三點半準時踏上這條思與辯之路,開滿了形而上之花的通衢大道。走在這條神圣的智慧之路上,他把思維的犁鏵深深地插進了時間和哲學交疊的土壤里。天長日久,一路撒播的種子開始發(fā)芽了,開滿了五彩繽紛的花朵,結(jié)出了香甜的果子。這些果子的名字叫做:《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
采摘著生命之樹上的這些濃郁醇芳的果子,康德仿佛看到上帝在向他招手微笑,他分享到了神性的喜悅與滿足,感到幸福之至。生命樹上的果子并沒有變成面包。盡管貧窮剝奪了他身體內(nèi)的營養(yǎng),但并沒有剝奪他對智慧和真理的渴望。“人所能擁有的最高尚的東西,就是和平、樂觀精神和永遠不被任何激情打破的自我的內(nèi)在和諧。”康德一直銘記著恩師對他的教誨,在任何處境中,他都能和自己的思想體貼入微地和睦相處,共沐神性般的清輝。
我們究竟生活在一個怎樣的世界中呢?真實的世界是怎樣的呢?人類的感官能否丈量這個無限的世界?康德旁若無人地走在他的哲學家之路上,手中的拐杖有節(jié)奏地叩問著……康德用他那雙深邃的閃耀著光芒的心靈的眼睛發(fā)現(xiàn)了真實的世界和現(xiàn)象的世界之間的涇渭分明的區(qū)別。“人類的感官既不能丈量有限的世界,亦不能丈量無限的世界,真實的世界永遠是在人類的感官之外的,但并沒有越出人類的理智的綜合。”緣此,叔本華說:“康德對哲學的最大貢獻就在于,他把真實的世界和現(xiàn)象的世界作了區(qū)分。”
康德對人類的貢獻并不僅僅限于他對這個世界的準確認知與整體把握。他的生命樹上孕育的不僅僅是真理之果,更重要的是那枚光耀人寰的善果。康德說:“有兩樣東西,我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所喚起的那種越來越大的驚奇和敬畏就會充溢我們的心靈,這就是繁星密布的蒼穹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斯人已逝,斯言長存??档掠盟鼧渖系墓狱c燃了引導人類的良心抵達善境的燈盞。
在人類精神的伊甸園里,巍然聳立著一株株枝繁葉茂、果實累累的生命樹。我有幸與它們不期而遇,虔誠地采摘我鐘愛的果實,供奉在心靈的圣殿里。那些用心血和智慧孕育的智慧之果、慈善之果,散發(fā)著靈魂的芬芳。我貪婪地汲取人類那些優(yōu)秀分子精神之果的純粹、廣博、智性與靈性,培育自身的生命之樹。培植屬于我們自身的生命之樹,孕育我們的生命之果,這是我們畢生的使命。
培育生命之樹上的果實,這種純正的追求本身就賦予生命以超出有限的軀體存在的意義。生命樹上的果子是我們心靈的燈盞,能夠照亮我們一生的漫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