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了半生又何妨-人生
朋友常常這樣向我抱怨:“倘若,我人生的前二十年,不是彷徨在玩樂與嬉戲之間的話,那么,現在的我,一定是⋯⋯如果,當初我用盡百分百的努力對她,那么,現在不說白頭偕老,也定不會⋯⋯當年,假使我勇敢一點,投資那家公司的話,那么,現在僅靠分紅,我每年都可以⋯⋯”
沒有哪一個人的人生是在回憶中絕對圓滿的。即便,他曾經爭分奪秒地學習,為所在的領域,乃至世界作出巨大貢獻,在他的心間,也一定是有著莫大悔憾的。牛頓因為鉆研科學,無暇顧及愛情,雖成了物理巨人,但卻從此與真愛失之交臂,導致終身未娶;馬克·吐溫一生酷愛投資,幾乎耗其所有尋找合適的項目,但均以屢屢失敗而告終。最后,一個陌生人找到他,向他介紹自己的新發明—電話。他看了半晌之后說,這樣的狗屁東西,能賣出去才怪!這個向他擺弄新發明的人,名叫貝爾。現在,全世界沒有哪一個城市哪一個地區沒有電話。他這一輩子,投資無數,但最該投資的一次,他卻錯過了⋯⋯
比起巨人們的大智大勇,我們的確是渺如塵埃,但我們與他們一樣,有著對人生的無奈的抱怨。于是,有了后來的如果,倘若,假使,等等。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是孔子在《論語·季氏》中提出的人生三戒。也是由此點明,人之一生,所要面臨的種種誘惑。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于是,年少春心蕩漾之時,我們將所有的心緒都付諸懵懂的情愫之上,追逐打鬧,山盟海誓,不計光陰飛逝,牛馬平川。但如是轟轟烈烈的戀情,大都以悄無聲息的夭折而告終。于是,與當時所愛之人,所慕之士,從此相別江湖,形同陌路。很多年后,我們會想,會說,倘若當初的一些話。
中年之時,我們已有家室,柴米油鹽,瑣碎小事,無不需要逐一檢點過問,細細盤算。于是,開始慢慢丟掉少年的強烈自尊和倔強,對旁人低三下四,在街頭為三斗米爭吵,面紅耳赤,好不在乎。甚至,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功小利,與多年的朋友就此反目。很多年后,此友先逝,恍然痛楚絕望,心中懊惱,有了如果當年的諸類言辭。
半生就這么過去了,悄無聲息。我們總有許多許多事不曾做好,許多許多夢想不曾實現,許多許多諾言已經拋之腦后。可人生如同棋盤上的小卒,如不向前,又能怎樣?于是,不管先前如何,也只得硬著頭皮,順著光陰向前一步步狂奔。
偶然,回頭想想,會感動于當年青澀的模樣,混亂的足跡,無畏的言狀。終于在心間豁然開朗。那么長的歷史,那么多人,不都是這樣過來的嗎?要真沒了這些如果,倘若,假使,我們的人生,怕是早已無可期盼。
總是要在許多無趣的路上,去尋找有趣的風景的。可這無趣的路啊,往往很長,一走,大都是半生年歲。這半生年歲啊,錯也錯了,愛也愛了,恨也恨了,罵也罵了。如是,負了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