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教育的實質是為了大人,?而不是孩子-社會
孩子不幸成為實現大人政績、業績或物質利益的工具,但大人從孩子身上榨取了利益并給孩子制造了難以承受的痛苦后,還強調一句說一切為了孩子!這是何等的卑鄙。
一切為了孩子!
這句很流行的口號,看上去好像是,這是我們教育的實質。
不過,我的一位在教育部門工作的朋友說,學校教育體系的實質是,某個官員想有政績,而目前政績的主要評判標準是升學率。
這個政績的壓力先傳遞到校長那里,而后傳遞到各年級組長那里,而后傳遞到班主任和各科老師那里,最后傳遞到學生那里。
可見,絕非是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更要命的是,你要政績,我也要政績,而升學率的蛋糕是固定的,于是壓力不斷升級,而最后承受這些壓力的,還是孩子。
校長和老師們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他們的業績,也是由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升學率決定的,他們實現業績的夢想,也一樣是由學生們的努力實現的。
同樣要命的是,校長和老師們對業績的追求,也是不斷升級的,于是孩子們的壓力也隨之不斷升級。
如此說,那句著名的口號其實是,一切為了老師。
這樣說,聽上去有些偏執,那么,講講故事吧,故事能說明一切。
我一個朋友,在某省會城市,兒子該讀小學了,神通廣大的他細致地調查了該省會城市的所有著名小學,結果雷人地發現,在這些著名的小學,老師鼓勵孩子在考試中抄襲是一個普遍現象。讓孩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學習抄襲,而且讓他們意識到,這是一種主流做法,無論如何,這不能說是為了孩子吧。
這是為了追求考試成績的大躍進,而能從考試成績中獲益的,自然是各個級別的老師們。
現在幾乎所有中小學學校,學生們已沒有了真正的自習課,因為自習課已經被各科老師霸占了,無比焦慮的老師們像打仗一樣搶奪自習課的控制權。這也可以理解,畢竟自己的業績是和成績掛鉤的。
前不久,和幾個朋友吃飯,其中三個朋友的孩子都是剛讀小學一二年級,他們的一個共同感受是,孩子上學這件事讓整個家庭瀕臨崩潰,所有人的情緒都因為要跟孩子“一起上學”而程度不同地陷入了歇斯底里狀態。除非家長能從其中醒悟,這三個朋友中有兩個有一天突然明白,這樣下去不行,于是才多少從這個狀態中脫離了出來。
譬如,他們三個都有同樣的遭遇。他們每天都收到孩子各個老師的短信,短信不僅告知你的孩子表現如何,也告知班里的其他孩子表現如何。讀到這樣的短信,他們的心立即揪了起來,尤其是看不得別人家孩子比自己家孩子表現出色,看到后就忍不住想教訓自己的孩子。
一個朋友說,一次收到短信,看到女兒一門課考了92分,她想,嗯,還不錯啊,但隨即看到,全班的平均分是98。5分,她一下子覺得被打擊了,回到家后好好教育了一下女兒。
因為不斷這樣教育女兒,女兒的脾氣變得越來越壞,動不動就發脾氣,最后女兒的奶奶終于受不了了,她教育我這位朋友說,她實在看不出92分和98分有什么區別,小孩子很容易馬虎,馬虎一下幾分就沒有了,馬虎是小孩子的天性,要是孩子每次都考98分100分,這才是問題,那時你得擔心孩子的天性到底到哪兒去了。她一再叮囑,其實有點下通牒式地對兒媳說,以后絕不能因為92分98分這樣的事來教訓孩子。
婆婆的話很給力,我這位朋友也反思了一下,覺得自己也的確是敏感了,從此后對女兒的教訓少了很多,而女兒的壞脾氣立即有了好轉。
雖然經常和朋友們聊到現在學校的事情,但幾乎每一次聊這樣的話題都會讓我覺得崩潰,因為總能看到令我震驚的做法。
有時候,我給一些企業講課,說到工作壓力的話題,我會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你們該覺得慶幸,因為你們的工作壓力很難比得上現在的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譬如這三位朋友,他們的孩子不過是讀小學一年級,但每天回到家里至少要做兩個小時的作業。做兩個小時還是最快的,據他們了解,孩子的不少同學要四個小時甚至更多。
監督孩子做作業,則成了家庭的噩夢。一個朋友說,孩子上小學前,他和妻子的感情很好,極少吵架,下班回家后很能享受家庭生活。但孩子上小學后,他們夫妻吵架的次數越來越多,有一天他們幡然醒悟,發現吵架的原因多數都與監督孩子做作業有關,于是決定將監督孩子做作業的事情交給專業機構。現在很流行這樣的機構,有的是老師辦的,有的是家長辦的,也有很商業性的,就是把幾個或十幾個孩子弄到一起做作業,每個月交幾百乃至上千元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