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菜場-生活
小時候最開心的事就是跟媽媽去菜場。傳統菜場雖然衛生條件不怎么樣,但琳瑯滿目的各色食材還是令人目不暇接。不過最吸引我的還是賣熟食的米粉湯攤子,媽媽會給我一點零錢,讓我去吃早餐。大鍋里除了粉白滑潤的粗米粉,還有大腸、小肚、脆骨、肝連肉、油豆腐,那湯頭肥美極了。要一碗撒了碎芹菜的米粉湯,配一塊淋了醬油膏的油豆腐,那真是至美的享受。
每當我吃飽喝足,便會在人群中尋找媽媽。媽媽并不難找,她光顧的總是那幾家攤子。
有時看媽媽買菜還在興頭上,我便到菜場邊緣賣活魚的攤子前蹲一蹲。那些淡水魚擱在一個個大澡盆里,有草魚、大頭鰱、鯽魚、鲇魚,其中最漂亮的就是嘴邊有兩根須子的鯉魚,它的鱗片亮晶晶的,肚子圓鼓鼓的。平時我在溪里、溝里撈的小魚,最長的不會超過一根手指頭。眼前的“龐然大物”讓我簡直像在做夢一般,看得都癡了。只有當老板要殺魚時,我才會嚇得逃跑。
另一個讓我駐足的地方是賣盆景的攤子。那一棵棵叫不出名字的小樹苗上,總會綁著用氣球吹成的“小蘋果”。我個子小,連摸都摸不到,只能仰望。每回和媽媽約定碰面的地點,我總會選在這些“蘋果樹”下。
隨著年齡漸長,菜場卻讓我望而卻步——老人家種的菜要買,小孩看顧的攤子要買,殘疾人賣的水果更要買……我常常莫名其妙地買了太多吃不完的東西。
現在,當我走在明亮干凈的超市,只是單純地買菜時,心也像貨架上的商品一樣冷。這是不是意味著,人年紀愈大就愈孤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