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故事有哪些(最感人的英烈故事)
葉逢樟
葉逢樟,化名葉南,長汀城關人,1917年,生于手工工人家庭。13歲進饒太豐藥店當學徒,15歲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當過通訊員、衛生員。1933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圍剿”戰斗中,因負傷被俘,押往九江感化院。1935年,被遣散回長汀。
1938年春,閩西各縣紅軍游擊隊集中龍巖后田,編為新四軍二支隊,開赴抗日前線。葉逢樟聞訊即赴龍巖找到梁國斌,被編入新四軍二支隊特務連,同年冬,經梁國斌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任連隊指導員。在戰斗中英勇頑強,屢立戰功,多次深入淪陷區偵察。一次,在溧陽衛崗與日軍作戰,不幸臉部和左腿負傷,留下長長的疤痕。
1941年1月,國民黨制造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葉逢樟隨部隊經過七天七夜浴血奮戰,因受傷被俘。同年3月間,國民黨當局把皖南事變中被俘的新四軍將士,以及從東南各省抓捕來的共產黨員和愛國志士,押到上饒郊區的周田村,一個以周田為大本營的上饒集中營由此形成。
上饒集中營對外有兩個名稱:一是“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訓練總隊軍官大隊”,共650多人;二是“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司令部特別訓練班”,共110多人?!败姽俅箨牎焙汀疤貏e訓練班”總共六個中隊,760多人。1942年4月,上饒集中營的“軍官大隊”和“特別訓練班”合并,改稱為“戰時青年訓導團東南分團”,隸屬設在重慶的“戰時青年訓導團中央總團”。這是國民黨當局建立的全國統一的集中營系統,借以控制全國各地的集中營。上饒集中營,是國民黨經營的集中營的一部分,這里是從精神到肉體殘酷迫害屠殺新四軍將士和愛國抗日志士的人間地獄。
葉逢樟在獄中化名葉南,被編在軍官大隊第二中隊,后編入所謂“頑固隊”第三中隊。他參與組織領導獄中斗爭,成立黨的獄中秘密黨支部,并以不識字為借口,拒不填寫“學員登記表”,經常利用一切機會同獄中特務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同年10月,國民黨強迫他辦自首,他連聲說“不辦!不辦!堅決不辦!”雖遭棍棒毒打,仍堅貞不屈。一次,政治教官“上課”,誣蔑新四軍:“不打日本侵略軍專打'友軍’”。他憤慨地起來駁斥,指著臉部的傷疤說:“誰說新四軍不打日本侵略軍,我這塊傷疤就是打日本侵略軍的鐵證。你們調集重兵阻擊新四軍北上抗日,又把我們囚禁在這里,難道這是抗日的行為嗎?不打侵略軍專打友軍的不是共產黨,而恰恰是國民黨?!?/p>
1942年6月17日,葉逢樟參加赤石暴動
1942年,日軍向浙贛鐵路沿線進犯,逼近上饒,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部向福建撤退,上饒集中營隨之轉移。集中營向閩北轉移的前夜,第六中隊秘密黨支部決定,利用途中休息、黃昏宿營、翻山過河時,伺機舉行暴動,暴動的地區,預定在武夷山區。第六中隊由陳念棣、王東平、阮世烔、趙天野四人組成暴動領導小組,陳念棣為政治指揮,王東平為軍事指揮。暴動的方式確定為兩種:奪槍暴動和不奪槍暴動,二者視機而行。6月17日中午,集中營在崇安縣城吃午飯,下午2時左右,集中營隊伍到達赤石村的崇溪河畔等待過渡。赤石村對岸約有50平方米左右的稻田地,越過稻田便是丘陵地帶,背后是高山密林,是舉行暴動的理想地段。
過渡隊伍按一二三四五中隊的順序進行。渡過一個中隊,即往前開一個中隊,輪到第六中隊過渡時,天色已近黃昏,而看押的憲兵被安排在第六中隊之后過渡。一場由集中營第六中隊秘密黨支部策劃的赤石暴動,在赤石古渡口拉開序幕。
在這個千載難逢的絕好時刻,第六中隊秘密黨支部果斷決定:不奪槍集體舉行暴動。暴動后集結地點,確定在河對岸一個明顯的高山頂。約黃昏時刻,第六中隊按當天行軍序列,第三分隊先行過渡,爾后是【第1句】:二分隊過渡。每個分隊過渡,乘坐一條渡船、兩排竹筏。暴動軍事指揮王東平在第三分隊,首先過了渡。他在河對岸小道上,全神貫注地觀察著河面的動靜。
在第二分隊渡船到了河中央時,軍事指揮王東平發出準備暴動的信號。當第二分隊的同志上岸完畢,軍事指揮王東平與政治指揮陳念棣交換暗號后,立即使出平生最大的氣力,發出響亮而莊嚴的暴動信號:“同志們,沖呀!”一聲令下,霎時間,80多位抗日勇士如出籠的猛虎,疾速越過稻田,飛快地向山頂森林深處沖去。夜幕降臨了,國民黨的憲兵隊不敢窮追,赤石暴動成功了。39名抗日勇士逃出魔掌,其余未能脫險。惱羞成怒的國民黨當局決定對革命志士們實行瘋狂報復,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指令集中營特務頭子張超策劃血腥大屠殺。赤石暴動第2天,即1942年6月18日晚,張超召集各特務中隊長開會,要各隊提供“冥頑不化分子”名單,次日(6月19日)下午,各特務中隊長以補充第6中隊為名,將黑名單上的75名革命志士分批押送到赤石鎮一處偏僻的虎山廟,在廟旁的茶樹林里實行集體大屠殺。革命志士們臨刑不懼,高呼口號從容就義。葉逢樟殉難時僅25歲,75人中有74人壯烈殉難,僅秦烽1人因子彈未擊中要害而死里逃生,成為大屠殺中唯一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