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的風俗是什么
【第1句】:剃龍頭
二月二龍抬頭最重要的風俗就是剃龍頭,所謂剃龍頭其實就是剪頭發。在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民間一直有“理發去舊”的說法,如果是給孩子剃頭叫做“剃喜頭”,以此保佑孩子健康;大人剃頭叫做“剃龍頭”,以此帶來好運。
【第2句】:取寓意
在二月二龍抬頭的這一天,吃的東西都要和“龍”有關,一定要取與龍有關的象征或者是寓意。一般在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人們喜歡吃豬頭肉,又被稱為“挑龍頭”;吃面條則被稱為“扶龍須”;水餃可以叫做“龍耳”。
【第3句】:引錢龍
在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還有一些地區會有引錢龍的習俗。所謂龍司水,水潤而生財,龍抬頭這一天可以在水壺里放置幾枚硬幣,拿著水壺到附近的水井、湖泊打水,這樣一路撒回家,就代表龍循著水跡一路跟著回家。
【第4句】:打囤
撒灰圍囤是我國民間二月二的一個傳統習俗。早起,家里主事的人帶著家人在院里撒灰圍囤,囤的中心埋上五谷雜糧,預示來年五谷豐登,是農家對新的一年能有個五谷豐登的企盼與祈禱。
【第5句】:驅蟲
春天來了,蟄伏一冬的害蟲開始活動,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墻壁,口中念念有詞“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用棍棒、掃帚或者鞋子敲打梁頭、墻壁、門戶、床炕等象征手段,驅除蛇蝎、蚰蜒、老鼠等害蟲。
【第6句】:回娘家
正月新娘不回門,媳婦不走娘家,所以到了二月二,各家都接女兒回娘家。我國民間有“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兒”的民謠,表現出父母盼女歸的心態。
二月二龍抬頭吃什么
二月二吃龍食
提到“二月二”,人們在飲食上通常講究與“龍”掛鉤。北方地區這一天,面條稱為“龍須”,餃子稱為“龍耳”、餛飩稱為“龍牙”,湯圓則稱為“龍眼”。清末的《燕京歲時記》也提到了龍抬頭:“二月二……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
二月二吃豬頭,抬龍頭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后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另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饑餓,于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并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并,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于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看起來豬頭還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標志。
二月二攤煎餅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卷進春餅里,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二月二龍抬頭的風俗是什么》閱讀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