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不可奪志也是什么意思(匹夫不可奪志也翻譯)
原文: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解: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說:“那里非常落后閉塞,怎么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住在那兒,怎么會鄙陋呢?”
悟: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道德的人注重的是自己的德行,而不是其他。
原文: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解:孔子說:“我從衛國回到魯國以后,才把音樂進行了整理,《雅》和《頌》都有了適當的位置。。”
悟:規律要慢慢反復的積累與修正的。
原文: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解:孔子說:“在外便侍公卿,入門便侍奉父兄,有喪事,不敢不勉力去辦,不被酒所困擾,這些事我做到了哪些呢?”
悟:君子慎獨。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解:孔子在河邊說:“時間就像這奔流的河水一樣,不分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悟:光陰似箭。
原文: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解: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像好色那樣還能好德的人。”
悟:好色則離道,離道無德。
原文: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解:孔子說:“比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候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比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如果決心繼續,還是要自己去干的。”
悟:明道就是知止知行。
原文: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解:孔子說:“聽我說話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顏回一個人吧!”
悟:知而行之是知也,知而不行是瑕知。
原文: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解:孔子對顏淵說:“可惜呀!我只見他不斷前進,從來沒有看見他停止過。”
悟:明道如流水,舉一反三,一知百知。因為世界上的很多道理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原文: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解:孔子說:“莊稼有只長苗而不開花的吧!有開了花卻不結果實的吧。”
悟:道,無有相變,各執一端,萬物應化。
原文: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第40句】: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解:孔子說:“年輕人是可敬畏的,怎么知道他們將來趕不上現在的人呢?一個人如果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還沒有什么名望,這樣的人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悟:明道是需要時間積累的。
原文: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解:孔子說:“合乎禮法原則的話,能夠不聽從嗎?但只有按它來改正錯誤才是可貴的。恭順贊許的話,聽了能夠不高興嗎?但只有分析鑒別以后才是可貴的。只顧高興而不加以分析,表面聽從而不加以改正,我也沒有什么辦法來對付這種人了。”
悟:要做到順道而行,應道而動,其過程是非常復雜反復的,會有不斷的順從和不斷的修正。如果不這樣做,人是不會修得真道的。
原文: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解:孔子說:“君子應該親近忠誠和講信義的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不要害怕改正。”
悟:人是很容易被環境影響的,特別是自己還沒有完全明道的時候。
原文: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解:孔子說:“軍隊的首領可以被改變,但是有志氣的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變的。”
悟:明道則志在,行則順道,所以,大道不朽,人之志亦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