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春好句賞析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出處】五代·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鑒賞】李煜作此詞是在當宋朝俘虜后的第二年春天。詞中憶念他做南唐國主時的富貴繁華歲月,“雕欄玉砌”的宮殿雖然仍在金陵,自己卻做了俘虜到了汴京,住進“小樓”,所以大興“故國不堪回首”之嘆。原詞中的春花秋月:指時光流轉,歲月悠悠。故國:指南唐。問君:其實是自問。幾多愁:有的版本寫作“許多愁”。李煜從君王的身份下降為俘虜,感慨說不完。他寫詞藝術修養極高,給后人留下了多篇佳作,此篇是其一。詞在當時是譜入曲中歌唱的,明白易懂,這篇尤具特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一語,寫盡了詞人的愁懷。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出處】唐·崔護《題都城南莊》
【鑒賞】去年的今天,我在這戶人家遇見一位美麗的女子,人面與桃花交相輝映,放射出迷人的紅艷光采,今年重游舊地,桃花依舊盛開在春風中,可是,美麗的人兒卻已消失無蹤了。“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景色依舊,伊人芳蹤已杳,思念伊人,惆悵萬分。通常這兩句詩都用來形容重游舊地,人事已非的無奈、惆悵的心境。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出處】南唐·李煜《虞美人》
【鑒賞】春花與秋月這種美景什么時候會完結?我又會記起多少往事呢?小樓上昨晚又吹來了春風,我怎能承受在這月明之夜回顧已經滅亡的南唐王朝的傷痛。詞的上片采用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在景物描寫中寄寓自我的國破家亡之痛。“何時了”三字說明詞人希望美景早日結束。因為詞人總是會觸景傷懷,想起往昔在這美景之中的幸福生活,今昔對比,卻物是人非。美景依舊而往事無法重來,不禁流露出對現實人生的厭倦與絕望之情。一個“又”字,表明詞人在小樓中臨風而立、懷念故國的情境不止一次出現,然而時光荏苒,年復一年,復國徹底無望,自然也就不堪回首了。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出處】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鑒賞】詩題中惠崇:北宋時以繪畫出名的一個僧人,他的專長是畫水鳥。蘇軾特為他的“春江晚景圖”題了兩首詩,此其一。原詩中的蔞蒿:是春天生長的一種野菜。蘆芽:蘆筍。河豚:一種味道鮮美但含有毒質的魚。河豚欲上時:春江水發,河豚正要向上游時。“春江水暖鴨先知”,意思是:鴨子常在水中,水開始變暖,它就首先感覺到這句詩現在用來表示深入生活,參加實踐的重要。只有深入體驗生活,才能預見事務發展的新動向。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出處】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鑒賞】春風又吹綠長江的南岸,天上的明月啊!什么時候你才能照著讓我歸去呢?綠:在此處作動詞用,是指“吹綠”。這是一首王安石懷念江南金陵的詩,他曾在金陵的鐘山住過。“春風又綠江南岸”是王安石講究修辭最為傳誦的名句。傳說王安石最初是用“到”字,后來改為“過”“入”“滿”,最后才定為“綠”。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出處】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鑒賞】詩題中不值:沒遇到人,這里指沒進園去。原詩中的屐:木頭鞋,底上有齒。小扣:輕敲。柴扉:籬笆一類的簡陋小門。原詩意思是:可能是主人耽心我的木頭鞋上的齒兒,會把他花園里的蒼苔印上足跡吧!我輕輕地敲籬笆門,好久也沒有敲開。可是,滿園的春光是關不住的,有一枝鮮艷的杏花伸出墻外來了。“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兩句詩本是描寫滿園春色,風光旖旎。現今卻常被用來形容婦女有外遇。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出處】唐·孟浩然《春曉》
【鑒賞】詩人在春日里暢然而眠,若不是聽到了窗外的聲聲鳥鳴,根本無法覺察到天已破曉。詩句描寫以聽覺為主,加之內心的揣測,春日清晨的明麗與生機躍然紙上。首句中的一個“眠”字本就顯出了幾分慵懶,更何況詩人有意無意地完全關閉了感官中最為重要的視覺,而且自始至終,他的雙眼似乎從未睜開過。此時此刻,簾幕仍閉,錦衾尚溫,卻能聞得窗外鳥聲輕啼。可以想見,詩人該是何等閑適與愜意。讀之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出處】唐·杜甫《春夜喜雨》
【鑒賞】原詩中的紅濕處:指落花處。花重:花因雨水而加重。錦官城:即成都。春雨對農作物很重要,所以俗話有“春雨貴如油”之說。詩人稱春雨為好雨,說它“潤物細無聲”,表明他的農本思想。后人多引此“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兩句詩,表達朋友之間相救助的感激之情。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出處】宋·王安石《元日》
【鑒賞】屠蘇:酒名。舊時風俗,春節全家飲屠蘇酒。句意:在爆竹聲中送走了舊的一年,春風送暖到人間,家人團聚,喜氣洋洋地喝著屠蘇酒。表達了作者變法取得初歲成功后的喜悅心情。后來人們常用以作春聯,表示辭舊迎新的欣喜情緒。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出處】唐·杜甫《絕句二首》
【鑒賞】初春紅日當空普照,山光水色更加絢麗。東風和煦,百花競開,芬芳襲人。諸種景色有機地交融在一起,色彩濃艷地涂畫出春天明媚俏艷的景色。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出處】宋·朱熹《春日》
【鑒賞】東風就是春風。即使是最普通的人,也都能感覺到輕吹而過的東風;東風一吹,百花齊放,到處是一片萬紫千紅,全都是由于春的到來。這兩句詩描寫春日的絢麗風光,東風輕吹,百花爭艷,春意盎然,洋溢著無限的生機。“萬紫千紅總是春”常用來形容春日風光,景色艷麗奪目。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出處】唐·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
【鑒賞】清晨日出的時候,江邊盛開的花朵,簡直比火還要紅艷;當春天來到時,江里的水,青綠得就像是藍色的一樣。江南水鄉花草繁盛,這首詞以紅花、綠水來描寫江南的美景,色彩鮮明艷麗,情趣無限。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出處】唐·賀知章《詠柳》
【鑒賞】詩句對初春楊柳的形態作出了細致而新穎的描摹:詩人不言春風催生楊柳新葉,而是巧妙地將早春二月的習習春風比作剪刀,仿佛是春風偏愛,有意為柳樹裁剪出了不同于其他樹木的纖細的綠葉。詩句比擬皆是自出心裁、別具一格,令人眼前一亮。加上兩句一問一答,輕巧明快,自然圓轉,與初春的盎然生機相映成趣,更是字字都透露出詩人對纖纖垂柳和明麗春日的無限喜愛之情。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出處】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鑒賞】在小樓中傾聽一夜的春雨。翌晨天剛亮的時候,就聽見有人在深巷里叫賣著杏花。“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兩句詩描寫春日雨后早晨的清雅怡人,閑靜中洋溢著歡欣的春天氣息。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出處】唐·韓翃《寒食》
【鑒賞】暮春時節,長安城內到處飛舞著柳絮,在這寒食之日,東風吹拂著宮內御苑內的柳樹。詩歌上句描繪整個長安城內柳絮飛舞的景色,下一句則專寫皇城風光。按當時風俗,寒食日可折柳插門,所以特別寫到柳。詩人先寫柳樹,之后非常自然地轉到御柳,接著就轉到皇城內的風光。詩人抓住了寒食節時令前后柳絮漫飛的畫面,以“無處不”雙重否定來加強語氣,寫出整個長安的動人春色。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這兩句詩是誰寫的?如何賞析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是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令》。
李煜后期的詞反映了他國破家亡后囚居生涯中的凄苦、無助的心情,這首《浪淘沙令》是描寫他這種心境的代表作,全詞如下: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上片由夢醒再到夢中,薄衾抵擋不住寒雨的晨侵,追憶夢中故國華美的宮室,”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的美景,貪戀片時的歡娛,夢醒之后卻是”想得玉樓搖殿影,空照秦準”。
下片更為后人熟知傳唱,古人多喜寫”別易會難”,像李商隱的”相見時難別亦難”,曹丕《燕歌行》也有”別日何易會日難”,但別人都是指親友間的”別易會難”,而李煜的這句“別時容易見時難”卻是寫的與故國”無限江山”的分別,哪有再會之日?所以他不敢”獨自憑欄”,因為憑欄見不到他的“無限江山”。
最后兩句是嘆息春歸何處,天上人間指的是相隔多么遙遠,相見無期。詞人長嘆花落水流,春去人逝!
這與黛玉的”葬花詞”正是一轍“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紅樓夢》書中第二十三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就是書中描寫黛玉第一次葬花后,經過梨香院,聽見小戲子演習戲文時的戲詞“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聯想到李煜的這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對情對景!與李煜一樣傷春,惜春,流水,落花是寫景,更是寫人的命運!
怎么賞析蘇軾的《望江南·春未老》
題中所問即蘇軾39歲時寫于密州的《望江南.超然臺作》,此時正是蘇軾從杭州調任密州的第二年,方將密州城北的古臺修好,其弟蘇轍引用《道德經》中“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一句給此臺取了“超然臺”的名字。蘇軾作此詞時正值最易牽動閑愁的暮春時節,登臺遠望,故鄉難回、壯志難酬,一腔無處傾訴的心緒化諸筆端,揮墨成篇。
全詞如下: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春光尚未逝去,暖風輕輕吹過嫩柳,傾斜了枝丫、拂亂了心境。“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想著登上那超然臺眺望遠方,入目的是護城河中半滿半空的春水瀲滟,而城中花意猶濃,還沒有殘紅凋敝之象呢。只是這春末的蔥蘢煙雨啊,凄迷一片,隱匿了千家萬戶影影綽綽的民舍房屋,使人視線黯淡,看不清楚。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寒食節過去,更怕傷春傷情,酒醉時候還好,最恐酒醒,心底鄉愁愈加深重,只得無用地自我嘆息、自我安慰。“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算了,也別在老友面前思念故土、追懷往事了,姑且點燃一簇新火、烹一壺新采的香茶來嘗嘗吧,總歸作詩也好、醉酒也罷,都得趁著年華尚好才可以啊。按當時北宋的習俗,清明節前兩天開始禁止用火,連續三日,三日過后,需要以榆柳的木頭來點燃第一堆火,稱為“新火”,而清明節前采下的茶葉,則為“新茶”,谷雨前采的“雨前茶”便不能叫“新茶”了。
其實,千百年來傷春悲春的詩人何其多,而蘇軾雖滿腹牢騷,在他眼中卻仍覺“春未老”,這春未老,39歲的自己也一樣未老啊。“詩酒趁年華”,多少風雨坎坷都淡然地化在這句話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若無報國之機,超脫自我也未嘗不是一種境界,此為“詞眼”,此為“超然”,此為蘇軾。
春去落花寫離愁。君賜一上聯
冬至寒冰攜苦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