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聯佳句
【第1句】: 歷史名聯名句
1\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2\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4\興,百姓苦;亡,百姓苦5\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7\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第1句】:人的活動如果沒有理想的鼓舞,就會變得空虛而渺小。
——車爾尼雪夫斯基 【第2句】:理想,能給天下不幸者以歡樂! ——高爾基 【第3句】:鷹擊天風壯,鵬飛海浪春。 ——司馬光 【第4句】: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
——李白 【第5句】: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就在這個意義上,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
——愛因斯坦 【第6句】: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會枯萎。 ——富蘭克林 【第7句】:我們唯一的悲哀是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沒有希望。
——但丁 【第8句】: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個碼頭,那么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 ——塞涅卡 【第9句】: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
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梁。 ——克雷洛夫 【第10句】: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
你要了解生存與生活的不同嗎?動物生存,而人則生活。 ——雨果 【第11句】:即使一動不動,時間也在替我們移動,而日子的消逝,就足以帶走我們希望保留的幻想。
——羅曼·羅蘭 【第12句】:大自然把人們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們永遠向往光明。 ——歌德 【第13句】:理想如星辰-----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以象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舒爾茨 【第14句】:如果能追隨理想而生活,本著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誠實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則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 ——居里夫人。
【第2句】: 名聯名句
古詩文名句欣賞2【第11句】: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第12句】:滿招損,謙受益。(《尚書》)【第13句】: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左傳·僖公十年》)【第14句】: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第15句】: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僖公五年》)【第16句】: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第17句】: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戰國策·趙策》)【第18句】: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戰國策·楚策》)【第19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謀攻》)【第20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古詩文名句 【第1句】: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第2句】: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第3句】: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李白《秋浦歌》【第4句】: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杜甫《春望》【第5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元日》【第6句】: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第7句】: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白居易《琵琶行》【第8句】: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題西林壁》【第9句】: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裴休《上堂開示頌》【第10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陶潛《飲酒》【第11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元稹《離思》【第12句】: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第13句】: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第14句】: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第15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紳《憫農》【第16句】: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白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李商隱《無題》【第17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林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游子吟》【第18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游園不值》【第19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王維《使至塞上》【第20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春日》【第21句】: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竹枝詞》【第22句】: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奉贈韋丈》【第23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第24句】: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只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石灰吟》【第25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第26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杜甫《春夜喜雨》【第27句】: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第28句】: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從軍行》【第29句】: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趙翼《論詩》【第30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杜甫《月夜憶舍弟》【第31句】: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第32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王維《山居秋冥》【第33句】: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第34句】: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憶江南》【第35句】: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第36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長歌行》【第37句】: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李商隱《無題》【第38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夏日絕句》【第39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第40句】: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白居易《琵琶行》【第41句】: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第42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
【第3句】: 用寫對聯的方法簡單分析下面兩幅名聯
原文]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這是山東濟南大明湖鐵公祠(祀明人鐵鉉)的楹聯,作者不詳。一說是劉鳳誥的對聯。寫大明湖風光的美麗-湖水的四周都是荷花,三面垂著楊柳;一城的山色有半城映照在湖中。
清嘉慶九年(1804年)夏,山東提督學政、歷史學家劉鳳誥與山東巡撫、書法大家鐵保,曾在鐵小滄浪宴飲,興致勃然,劉氏即席賦得聯語:“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鐵保即席書丹。此聯石刻至今嵌在庭園西廊壁洞門兩側,已成為形容濟南古城風貌的名聯佳句。
引自濟南門戶網站,應該有可信度。
是這個吧?
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萬卷圣賢心.
南宋大儒朱熹,在廬山白鹿洞書院題聯云:“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萬卷圣賢心。”認為讀書可以達到圣賢境界。
日月兩輪天地眼,比喻的手法,開天眼,看凡塵是也。
【第4句】: 寫洞庭湖的佳句與名聯有哪些拜托了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李白)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雍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 兩字關情,膝子京百廢俱興,呂純 陽三過必醉.詩那、儒那、吏那、仙那?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 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陽樓東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向誰領會得來?四面河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到心頭.放不開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樓把酒;吞得盡胸中云夢,方可對仙人吟詩.。
【第5句】: 寫洞庭湖的佳句與名聯有哪些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云。(李白)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
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雍陶)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范希文 兩字關情,膝子京百廢俱興,呂純 陽三過必醉。詩那、儒那、吏那、仙那?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涕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 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陽樓東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向誰領會得來?
四面河山歸眼底;
萬家憂樂到心頭。
放不開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樓把酒;
吞得盡胸中云夢,方可對仙人吟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