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展覽參觀后感言
書法展觀后感 100字
書法是人的衣冠儀表,是才能風度的象征,中國人都希望寫得一手好字,字如其人,文章華國,書法華身,書法是最能代表的一門藝術。
書法是易學難精的藝術。
作為一門傳統藝術,傳承是它顯著的特征,它要求筆墨有出處,結字有法度,不像那樣可以“天馬行空為所欲為”,誠然,既定的法度有時會將書法限制死板,但是一流的書法家都是從法度中走出來的,“穿著漢唐服裝,舞出時代風采” 。
唯其如此,才能成為生活中真正的的書法大家。
小學生參觀書法作品心得體會范文
書法是人的衣冠儀表,是才能風度的象征,中國人都希望寫得一手好字,字如其人,文章華國,書法華身,書法是最能代表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門藝術。
著名書法家潘守宇認為書法有三要素:1,人品:心正則筆正。
(唐太宗問柳公權書法;另外世人不欣賞奸臣蔡京的書法作品,而推崇蔡襄的書法
) -人品不高,筆墨無法。
-----范曾什么人寫什么字,什么人畫什么畫。
明末清初名醫、文學家 、書法家傅山先生在《作字示兒孫》中講: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綱常叛周孔,筆墨不可補;未學顏公書,先讀顏公詁,平原氣在中,毛穎足吞虜《書道》中說:“自來書品,視其人品。
故無學不足以言書,無品尤不足以言書,此書道之理也。
”2,苦練:歷史典故記載:(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染。
-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 墨磨萬挺,不做張芝做索靖。
(中國歷史上幾位成功書法家的苦練典故。
)民國大書法家沈尹默說“學書十年,當有小成”,隋代智永禪師學書法四十年不下樓。
3,書卷氣:退筆千管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個人學識修養關乎書法成就!多讀書,宋代黃庭堅說“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如何去俗,就要多讀書,提高自己的學養和內涵,書法到了高階段,寫的其實是思想,是氣質,是情緒,是一種精神和人格修養的表達。
古代大書法家一般同時也是大學問家。
中國書法是一種獨特藝術。
“它不是詩而有詩的韻味;不是畫而有畫的靈動;不是舞而有舞的飄逸;不是歌而有歌的悠揚。
”(魯迅語)“中國書法最鮮明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
(黑格爾語)“書法是我們民族文化的載體”。
(劉炳森語)中國的書法藝術不僅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宏大精深。
從殷商開始,經歷了秦漢的輝煌,魏晉的風韻,隋唐的鼎盛,宋元的神意,明清的繁華。
它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世界藝術殿堂中的一朵奇葩。
無論是宏幅巨制還是扇面尺牘,都有一種不慍不火、不急不燥、儒雅自然、飄逸灑脫的視覺魅力。
這種魅力能使不懂書法的人覺得美,使愛好書法者覺得雅,使研究書法者覺得耐看。
當今書法可謂是熱鬧非凡,書法的各書體、各流派異彩紛呈。
書法的求異、求怪、求險曾向一陣飆風一樣席卷書壇,但一陣騷動之后,人們再重新審視書法本體發現自己所付出的“探索”仍未超出前人的范疇,只是在一個漢字的組合中誤入一個又一個的怪圈。
固然也不有不少人為此出了“名”,但就書法本源講,無異于真正意義上對書法藝術的背離。
書法是通過用毛筆在紙上寫字來修煉心性的功夫
書法最直接呈現人生狀態和心相(象)是末梢神經的外現,跟人最接近
美是均衡,美是符合了宇宙的某種頻率(天人合一),動靜的平衡,《蘭亭》就像舞蹈,每一個動作都是您覺得不可能呆住的平衡
《蘭亭》為何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因為它在打破平衡時維持了平衡。
“龍躍天門,虎臥鳳闕”的動態平衡美
就像驚鴻一瞥的瞬間凝化在紙上成為永恒呈現在您的面前,書法是時代和書法家的心電圖
----這是形。
《蘭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書,是以情作書的光輝典范,通篇洋溢著:“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意境,讓人觀賞有:“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的感覺。
---這是神
慧心苦練爐火純青的書法技藝,筆鋒流轉透射天地人生哲理;揮毫潑墨感悟詮釋人與天地
書法是易學難精的藝術。
作為一門傳統藝術,傳承是它顯著的特征,它要求筆墨有出處,結字有法度,不像現代藝術那樣可以“天馬行空為所欲為”,誠然,既定的法度有時會將書法限制死板,但是一流的書法家都是從法度中走出來的,“穿著漢唐服裝,舞出時代風采” 。
唯其如此,才能成為生活中真正的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書法大家。
楊振寧在《中國文化與科學》中說:“我有一個朋友,熊秉明,是一個書法家、畫家、雕塑家,又是一個美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
他寫了一本已經一版再版的書,叫做《中國書法理論體系》,書中這樣說:“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哲學;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是書法。
”他之所以這樣講,就是因為書法最能夠體現這個抽象化、濃縮化的精神。
”民國大書法家沈尹默說“學書十年,當有小成”,隋代智永禪師學書法四十年不下樓。
學習書法,路是很長的,多臨帖習字
熟讀書法史,遍覽古代經典作品,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對于什么是書法才會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
多讀書,宋代黃庭堅說“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如何去俗,就要多讀書,提高自己的學養和內涵,書法到了高階段,寫的其實是思想,是氣質,是情緒,是一種精神和人格修養的表達。
古代大書法家一般同時也是大學問家。
書法作品欣賞后的感悟20字
了解了世界文化的精華,知道了,原來有很多各種各樣的書法是我們不知道的 ,所以,我們要深入去了解, 去領會它的精髓
參觀日記,記錄你參加博物館的經歷及感受,150字以上。
上海博物館觀后感上海博物館是一個大型古代藝術博物館,館內珍藏文物12萬其中一尤為青銅器、雕塑、書法和繪畫為特色。
我今天來到上海博物館參觀展覽。
第一個展覽是中國古代青銅器展。
我一走進展廳,就看到了琳瑯滿目、五花八門的青銅器。
中國青銅器時代約始于公元前2000年。
青銅器種類繁多,紋飾精美,鑄造技術非常完善。
我在欣賞時,展覽館內的一名管理員對我說:“青銅器有五大類,分為:酒器、兵器、石器、水器、樂器。
它們雖然只有五大類,可這五大類里卻有三十六個小類,數目極多。
”我一邊參觀一邊聽著管理員說的話,想:這些青銅器里只有幾個是歷史老師講過的,還有許多是老師沒有講的,在這里卻應有盡有。
青銅器的紋飾主要有三種,有獸面紋、鳳鳥紋和龍紋等。
參觀完了青銅器展后,我又參觀了雕塑展、書法展等展覽,想:展覽館里的物品可是我國古代的博大精深,藝術和智慧的結晶啊!然而,取得如此大的成果是和我國古代人民的勤奮勞動是離不開的。
博物館既把我國古代的文物收集起來,展示給現代觀眾們看,讓現代的人民了解古代的文化,又陶冶了我們青少年對于古代文物產生的興趣。
博物館文化的產生與發展,標志著人類文化的發展和成熟。
我今天覺得收獲很大。
因為我學習到了在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使我印象深刻,也使我更加熱愛祖國,更加敬佩古代的勞動人民。
既了解到了各式各樣的的青銅器和雕塑陶瓷,又見識到了絢麗多彩的繪畫和書法,讓我大開眼界。
學習書法的感言
全當興趣,有成就感,也樂在其中
學習書法的感悟800字
學書法之感書法自古就被視為中華文人士大夫的必備修養,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書法倍受中華人民的喜愛與推崇。
書法的發展離不開漢字的發展歷程。
漢字發展分線條化、圖象化、筆畫化。
書法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體,楷書結構的排列正好是中間階段。
它是從隸書演變過來的,如果把楷書寫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筆法即是隸書。
將書寫得簡便流動一些即是行書,行書再寫得簡便草化即是今草。
如果從隸書開始,就難以掌握楷書的筆法,因為楷書的筆法要比隸書豐富復雜。
可見,練好楷書基本功可以作為練寫各體的基礎。
楷書最為難學難掌握,但是楷書是書法規律的基礎典范,所以從目前學習者絕大多數是從學楷書開始。
當你感覺怎么寫也寫不好的時候,一方面是楷書難寫,另一方面是你在不斷地進步著,你感覺寫的不好,就會努力地去寫好,因為你看到了差距。
我們在學習楷書時候也可以練習著行書、隸書、篆書等,這樣可以有助于更好的練習楷書,也可以減少練習中的疲勞感。
書法,很美的一種藝術,閑暇之余,練練書法,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好辦法。
學好書法也是需要花很多時間的,但經過兩個多月的書法練習我也學到了很多,至少我們學習它可以了解更多的書法知識寫字技巧,還能了解一些歷代書法家和書法家的作品,特別是能鍛煉一個人的毅力與耐性。
學書法,如果真的投入當中的話,你可以感受很多的樂趣。
我們起初接觸到的是篆書,然后過度到隸書,接下來是楷書,每種書法字體都有它的特點.我覺得篆書的筆畫是非常優美的,隸書是比較柔和的,只有楷書是挺拔有力,有氣勢的。
而且我個人比較偏愛楷書,特別是顏真卿的楷書,因為我能感受到它的神,所以每次我寫的時候,都能胸有成竹的寫好每個筆畫的形,寫的時候注意起筆、頓筆、提筆和收筆,但只要心中有它的形就比較容易掌握了。
要真的學好某種字體,領略名家風采,模仿名家特色,形成自己風格,是比較難的。
首先你得對歷代書法家和他的作品要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要掌握他的書法特點和運筆技巧。
其實書法的境界確實是無窮大的,你要學好它,真的得花時間,我們要花時間去領悟某種字體風格,多去了解些書法家的時代背景和他作品誕生的背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全面的掌握某種書法風格。
學書法,重在臨摹,精心讀帖,有實臨與虛臨之分,不要隨心所欲,不論法度。
最后,我覺得學好書法,也得有一定的審美要求,寫出來的作品要有美感。
要在追求美的風格中不斷超越自我。
在書法學習和創作中,追求美的風格,看一幅書法作品美不美,既要看每個字的形體結構,也要看整幅作品中是否有變化,結體、點劃不雷同,肥瘦適當,肥而能秀,瘦而能腴,風姿瀟灑,達情盡性,神采飛揚。
由于每個人愛好和審美觀的不同,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求。
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從某種意義上講,形成了個人的藝術風格,不斷地超越別人、超越自我,才能從容地走進這一人類書法藝術的殿堂。
“梅花香自苦寒來”。
我相信只要我們付出了努力就終有所獲。
書法藝術是國人的驕傲,我們必當代代相傳。
藝術展覽會觀后感
美術展覽觀后感應宜賓市教育局邀請,我校由李校長帶隊參加了宜賓市教育局舉辦的“全國農村藝術實驗縣西片推進交流會”美術作品展,我校派出5名老師到宜賓市六中參與此次活動。
體育館內很多學校的作品一一陳列在這,展現出鄉村學校藝術的發展。
也給我們此行的老師很多感慨,總體感悟如下幾個方面:首先是主題性。
美術是反映生活的表現載體,雖然反映的是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對情感的宣泄,但最終反映的是社會生活。
藝術反映生活,并反作用與上層建筑,現實主義應是藝術發展最基本的尊則,至于各種變現手法都是從這個基礎上衍生而來的。
完全脫離歷史時代和現實生活的作品是慘白的,毫無生命力的。
第二,創作手法多樣性。
從畫展本身來看就具有多樣性特點,,各種風格、各種流派、各種變現手法均有呈現;有的以水墨為主的中國畫,也有油畫(國外大多是一種古典寫實的樣式完成的,而這次的創作使用了現代甚至后現代的眼光和思路、手法)。
有的思路甚至是我們學校所沒有想到的。
在表現方式上既有現實主義也有超現實主義。
可謂是百花齊放,豐富多彩。
第三,美術的創新性。
主要體現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也是當代美術家汲取了整個美術史的養料,前人的創作經驗豐富自己的表現方法。
對作品有自己獨到的處理手法,呈現出鮮明的個性,結合史料有作者獨特的體驗,體現了美術創新的最基本規律,給人留下永久的回味。
我校農村美術課程的改革不容樂觀,進展緩慢,似乎是在“穿新鞋走老路”。
學書法的感悟
我學書法的感悟楷書最為難學難掌握,但是楷書是書法規律的基礎典范,所以從目前學習者絕大多數是從學楷書開始。
當你感覺怎么寫也寫不好的時候,一方面是楷書難寫,另一方面是你在不斷地進步著,你感覺寫的不好,就會努力地去寫好,因為你看到了差距。
這是一個痛苦的而且是必須經過的過程,有的人時間經歷的短,有的人時間經歷的長,時間的長短一看悟性,二看造化。
有的人沒有熬過這段時光,最終與書法擦肩而過。
如果你感覺寫的不錯了,這反而是你進步將會減慢的征兆,許多貌似寫書法的行家,為什么成不了大家,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感覺自己寫的不錯了。
我們在學習楷書時候也可以練習著行書、隸書、篆書等,這樣可以有助于更好的練習楷書,也可以減少練習中的疲勞感。
書法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體,楷書結構的排列正好是中間階段。
它是從隸書演變過來的,如果把楷書寫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筆法即是隸書。
將書寫得簡便流動一些即是行書,行書再寫得簡便草化即是今草。
如果從隸書開始,就難以掌握楷書的筆法,因為楷書的筆法要比隸書豐富復雜。
可見,練好楷書基本功可以作為練寫各體的基礎。